ID: 24038431

2.3中国的河流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日期:2025-10-07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2056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上册,地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本节教材包括“外流区为主”“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二长河———黄河”三部分内容。教材内容以“三江并流”为切入点,结合地形图分析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与河流的相互作用。 “外流区为主”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对比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并结合活动题引导学生探究内外流区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关系,强化区域认知。紧接着通过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示意图,讲述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共同点和南北差异,最后还阐述了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这部分内容,教材通过水系图、干流纵剖面图详细解析其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梯度,分段描述上游峡谷急流、中游曲流多湖泊、下游江阔水深的特征,突出其“水能宝库”属性,并以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段多个水电站为例,说明其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这部分,教材先阐述了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划分及自然特征,紧接着聚焦水文问题与治理,通过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与黄河水患成因图,揭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的连锁机制,并以小浪底水利枢纽的“调水调沙”功能为例,探讨生态修复与工程措施结合的重要性,渗透人地协调观。 教材还通过塔里木河的生态修复与京杭运河拓展河流多样性认知,设计“家乡河流水文调查”“模拟地上河形成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学生对我国河流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认识不足,知识储备模糊和稀少的阶段,但学生们经过地理知识的前期学习,对于分析河流的特点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学习我国的地形和气候,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和分析出来我国河流的相关的水文特征,但是均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所以,学生在学习河流的时候,也会展现出对我国河流分布的兴趣,对于有哪些主要的河流,如何分布的,主要注入哪些大洋都有了很强的期待。但是由于我国的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时候,对我国河流不同的水文特征对比,以及我国河流的一些名称记忆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长江、黄河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掌握长江与黄河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长度、主要支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以及上、中、下游的划分。 综合思维: 1.结合气候和地形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比较两者的差异。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各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 3.学会阅读水系图和干流纵剖面图,了解长江、黄河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地理实践力: 1.了解河流水能开发的基本方向,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知道长江、黄河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治理对策,感悟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 运用具体案例,说出长江、黄河的开发利用价值及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长江、黄河水利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它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生能在地图上准确识别我国主要河流,并根据河流是否流入海洋区分外流河与内流河。 2.比较秦岭—淮河以南、以北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差异。 3.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难点: 1.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成因。 2.学会河流水文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 3.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第2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课题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