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自然灾害 本节教材围绕“多地质灾害”和“多气象灾害”两部分展开,内容涵盖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干旱、寒潮、沙尘暴、台风等自然灾害,辅以地图、统计图表、案例(如汶川地震、梅雨灾害)和活动任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国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教材紧扣地理核心素养,以“汶川地震”为切入点,通过具体数据(如8.0级震级、超6万人遇难、8 000多亿元经济损失)和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探究“为何此次地震破坏如此严重 ”的问题,从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启发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同时,教材注重辩证思维的培养,例如分析台风时,既强调其“摧毁房屋、引发山洪”的破坏性,也指出其“带来降水、缓解旱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现象的“双刃剑”特性,帮助学生跳出单一视角,认识自然现象的复杂性,学会在灾害中“趋利避害”。 教材通过地图工具和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对比地质灾害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地区,揭示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质的内在联系;结合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示意图和我国近500年特大旱涝灾害出现次数分布图,学生分析北方降温剧烈、南方影响较小的区域差异,以及东部季风区旱涝频发与气候特征的关联,提升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此外,设计“台风避险方法迁移”任务(如参照台风指南提出沙尘暴应对建议),要求学生将避险技能拓展至其他灾害,通过“分析机理—制定策略”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目标,最终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转向“行动应用”。 案例引导反思人地关系、地图工具强化空间思维、活动设计促进知行合一,三大策略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科学防灾”的核心素养。 八年级学生具备地形、气候等基础知识,能理解“板块运动”“季风气候”等概念,但对灾害成因需结合案例和图表辅助;逻辑思维初成,能分析简单因果,但综合自然与人文因素需引导。学生通过新闻能了解灾害,但对本地风险认知不足,需结合生活实践和角色扮演增强代入感。 【内容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2.针对某一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3.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及干旱、洪涝等灾害的分布特点。 综合思维: 从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角度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 地理实践力: 1.根据台风避险方法,提出应对其他自然灾害的防护建议。 2.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技能。 人地协调观: 1.通过分析汶川地震案例和梅雨对农业的影响,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同时认识到科学防灾减灾对降低灾害损失的重要性。 2.结合家乡实际,调查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2.自然灾害防护技能的实践应用。 难点: 自然灾害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 课题 中国的自然灾害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播放有关地震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发生了什么 ” 同学们,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近7万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超8 000亿元。为什么这次地震损失如此惨重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课前预习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震级高、山区地形复杂、救援难度大,人口密集。 教师总结:(展示汶川特大地震遗址图)这是汶川地震遗址,这场灾难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灾害的可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自然灾害》。 以真实灾害案例引发共鸣,激发学习兴趣,引出主题。 教 学 过 程 过渡:地震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