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8967

第12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6次 大小:199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八年级,语文,2024,统编,学年,2025-2026
  • cover
《短文二篇》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朝代)的___(人名),他被称为“_____”,这篇文章是他写给朋友(人名)的一封书信,体裁为___。 2. 苏轼,字___,号___,(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_____、弟弟___并称“三苏”。《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为___(官职)期间,文章以___为线索,展现了他复杂的心境。 3. “书”在古代文体中,既可以是___,如《答谢中书书》;也可以是___,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4.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描绘了___(地域)的山川之美,表达了对___的热爱和归隐林泉的志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则通过对___夜景的描写,抒发了___的感慨。 (二)解释词语 1. 答谢中书书(书:___) 2.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谈:___) 3.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四时:_____;俱:_____) 4. 晓雾将歇(歇:___) 5. 猿鸟乱鸣(乱:___) 6. 夕日欲颓(颓:___) 7. 沉鳞竞跃(沉鳞:_____;竞跃:_____) 8.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界:_____;仙都:_____) 9. 自康乐以来(康乐:___) 10.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奇:_____) 1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元丰:___) 12. 解衣欲睡(解:___) 13. 月色入户(户:___) 14. 欣然起行(欣然:_____;行:_____) 15. 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为乐:_____) 16.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_____;至:_____;寻:___) 17. 怀民亦未寝(寝:___) 18.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步:_____;中庭:___) 19.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___) 20. 水中藻、荇交横(交横:___) 21. 盖竹柏影也(盖:___) 22. 何夜无月(何:___) 23. 何处无竹柏(处:___) 2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闲人:_____;耳:___) (三)翻译句子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 2.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_____ 3.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 5. 实是欲界之仙都。 _____ 6.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 7.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 8.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 9.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 1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 二、内容理解与赏析 1. 结合《答谢中书书》全文,分析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绘山川之美的?请举例说明。 _____ 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在《答谢中书书》中有何作用?从感官角度分析该句的妙处。 _____ 3. 如何理解《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_____ 4. 《记承天寺夜游》开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哪些信息?“欣然”一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_____ 5.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名句。思考作者为何能将寻常夜景写得如此精妙? _____ 6. 结合《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分析“闲人”一词的丰富内涵。 _____ 7. 比较《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_____ 三、综合拓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短文二篇》的内容,完成题目。 材料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材料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景内容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_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