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0173

4.2《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37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扬州慢,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扬州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扬州慢》,理解词人通过语言表达的悲情,并熟读背诵词作,提升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并掌握词作中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培养分析、归纳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词作中深沉的情感表达,体会词人通过意象与意境营造的审美效果,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词作体会作者抚今追昔的哀思,理解 “黍离之悲” 的文化内涵,培养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比、虚实结合等手法,深入理解词作中 “黍离之悲” 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如何通过乐景写哀、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表达对国家沦亡的沉痛之情。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确保课堂上能够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扬州慢》的音韵美及其背后的情感。此外,准备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扬州的历史图片、地图以及相关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扬州的变迁。 (2)《扬州慢》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为每位学生准备《扬州慢》的文本打印件,以及关于姜夔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南宋时期扬州历史变迁的简介。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词作时,能够结合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和主题。 (3)对比阅读材料:收集并整理几首描写扬州的古典诗词,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寄扬州韩绰判官》等,以及现代作家对扬州的描绘。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历史时期扬州的形象及其变化,从而加深对《扬州慢》中所表达的黍离之悲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对扬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印象?它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特点? (生:扬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美丽的景点,比如瘦西湖和个园。) (2)教师展示杜牧关于扬州的几首诗,并进行简要点评: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简评:这首诗描绘了扬州街道的繁华与美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简评:通过这首诗,人们记住了一个永恒的文化地标 ———二十四桥。 《遣怀》(唐)杜牧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简评:扬州让诗人沉醉其中,即使过了十年依然难以忘怀。 《题扬州禅智寺》(唐)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简评:这首诗展现了扬州的宁静与繁华并存的独特景象。 (3)教师提问: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扬州具有怎样的风貌? (学生纷纷回答:繁华美丽,文化底蕴深厚,既有美景又有佳人。) (4)教师总结: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接下来,我们将跟随姜夔的脚步,一同走进他的 《扬州慢》。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1)教师介绍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他一生漫游各地,政治上困顿失意,最终在贫困中去世于杭州西湖边。姜夔多才多艺,擅长诗词创作,精通音律,工于书法,精于鉴赏。他是南宋后期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著有 《白石道人诗集》 等。 (2)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中的序言部分: 序言明确了词的感情基调:“情为悲情 -- 予怀怆然;旨为悲旨 --黍离之悲。” 教师解释 “黍离之悲” 即国家沦亡带来的悲痛之情。 (二)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