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0313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4次 大小:9505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三篇现当代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三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家名篇。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四首古代诗歌,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慰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时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好好欣赏体会。 学习这些优美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同时,学习这些经典诗文,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学习习惯。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体会声韵和节奏;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旨在帮助学生理顺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悉心体会,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教学建议: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阅读 1.春 2 1.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引用。 2.深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懂得欣赏比喻给文章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借鉴模仿,吸收并化用于自己的写作中;掌握比拟这一修辞手法的要领。 3.掌握朗读要领,把握好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知道哪些字词句要重读,哪些可以轻读,知道哪些词语、句子之间要停或要连。引导学生将朗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文辞的优美和情味。 4.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的景物描写,进而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深意。 5.明确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增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信心。 2.济南的冬天 2 3.雨的四季 1 4.古代诗歌四首 2 写作 热爱生活,学会观察 2 1 春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的方法。(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美好的意境。(重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与朱自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的技巧,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篆体字,有谁认识? 课件出示: 篆体字“” 这个字是“春”,其字形由三部分构成:上面的“艸”指绿草;中间的“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下面的“日”是暖阳。三部分合起来,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在太阳照耀下,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 课件出示: 艸 屯 日 理解了篆体“春”字的构成,再提到这个字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和活力等。 是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到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韩愈写下了《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杜牧写下了《江南春》;宋代诗人朱熹写下了《春日》;清代高鼎写下了《村居》……这些诗歌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关于作者朱自清,你了解多少?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