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本课线索 民族关系 典客 典属国 秦朝 汉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对外交往 大鸿胪 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 礼部 鸿胪寺 抵达琉球 册封冼夫人 和亲 北庭、安西都护府 羁縻州 与少数 民族政权 时战时和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修长城 筑九边 理藩院 改土归流 设驻藏大臣 联姻 甘英 出使大秦 丝绸之路 裴矩驻张掖 常骏出航 赤土国 造纸术外传 玄奘、鉴真 日本遣唐使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马可波罗来华 郑和 下西洋 海禁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 闭关锁国 “朝贡”外交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1、秦朝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典客: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抚夷越,设郡建制 广东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郡,其中番禺为郡治所在地,是广东行政建制的开始。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①北部———匈奴问题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汉初经济凋敝 国力衰弱 汉匈之间进行和亲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力日盛 北击匈奴 取得胜利 至东汉时期,匈奴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再也无法对汉族王朝构成威胁 抗击匈奴的两员大将———卫青、霍去病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②经略西域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 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武威,意为彰显汉代的武功军威 张掖,意为“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 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而得名 敦煌,意为“盛大辉煌”,反映了汉朝对河西地区开发的期望和愿景 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汉时期 2、汉朝 (1)中央: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③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 ④边疆政策———屯戍政策(屯田戍边) (1)方式:向北方大量移民,开发边疆地区;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2)意义:减轻军队和人民的负担; 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推动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背景 民族大交融时期 五胡内迁,大批少数民族南迁 北方动乱,北民南迁,南北民族之间的交融 少数民族推行汉化改革 2、影响 在交融中走向一体,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前的经济文化交流 促进华夏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三)隋唐时期 1、机构: 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礼部:册封礼仪、朝见安排;鸿胪寺:接待礼仪 2、制度/政策 (1)隋朝 ①加强对岭南各族的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②边疆地区推行郡县制,重用边疆民族的豪酉大姓任地方长官 ③三次到达流求,加强和流求的接触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三)隋唐时期 2、制度/政策 (2)唐朝 ①方式 ②特点 西北: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文成公主入藏 唐蕃会盟 南诏遣子弟入唐学习 边境设羁縻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少数民族首领任都督和羁縻州刺史,归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 (羁縻制度) 手段灵活,恩威并施———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镇慑为辅 政策开明,因俗而治———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给予较大的自主治理权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四)两宋时期 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 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