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好了歌 ? ? 皇帝的烦恼 加强中央集权 削弱相权,强化皇权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唐 张九龄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重点难点】 1.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和阶段特征。 2.官员考核方式的变化。 3.监察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选官制度 官员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选官制度 西周至春秋:世官制 (世卿世禄制) 选拔标准:血缘 人口 土地 含义:官位世袭的制度,奴隶主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 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 ———《战国策·燕策二》 选练举贤,任官使能。 ———《史记·赵世家》 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韩非子》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思考:概括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战国形势图 途径:荐举、军功 选拔标准:才能、军功 举荐有才能者或按军功授予官职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为不问出身,按士兵立下的功劳赐予相应爵位及其他赏赐,如田宅等。 赐田(顷) 赐宅(亩) 20 180 19 171 18 162 17 153 16 144 15 135 14 126 13 117 12 108 11 99 10 90 9 81 8 72 7 63 6 54 5 45 4 36 3 27 2 18 1 9 民爵 官爵 二十级:彻侯(爵位和待遇同三公) 十九级:关内侯 十八级:大庶长 十七级:驷车庶长 十六级:大上造 十五级:少上造 十四级:右更 十三级:中更 十二级:左更 十一级:右庶长 十级:左庶长 四级:不更 三级:簪袅 二级:上造 一级:公士 九级:五大夫 八级:公乘 七级:公大夫(爵位和待遇相当于县令) 六级:官大夫 五级:大夫 秦国的军功赐爵表 民爵指授爵后仍是平民身份,官爵指相当某一官职的爵位。 各级爵位赐田宅数目,以一顷田、九亩宅的比例递增。 斩获敌首一名,赐爵一级,但赐爵者甚少晋升九级以上。 一至四级爵位的人,在军中仍是“卒”,第五爵位以上是军官。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含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指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的制度。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云梦睡虎地秦简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扼杀了其发展的活力,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4.两汉时期———察举制 ①时间、人物:BC134、汉武帝 ②含义、内容:由郡、国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推举人才为官的制度。推举过程中,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被推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③主要特征:以官选官、自下而上 ④察举制分类 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 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科。 察举制 常科 (岁举) 孝廉科 特科 (特举) ⑤选拔标准:品德、才能 茂才科 贤良方正 贤良文学 明经科 明法科 孝廉科 察举制 常科 (岁举) 特科 (特举) ⑥意义: 1、为两汉提供了大批人才,保障了王朝的兴盛与强大; 2、儒家思想成为选拔官吏的标准,使儒家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⑦局限性:容易任人唯亲,徇私舞弊屡有发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