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探究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与地方关系、君权和相权的发展演变,并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说明中央王朝对地方治理的历史验和教训,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认同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培养家国情怀。 秦 西周 分封制 汉 唐 宋 元 明 清 宗法制 三公九卿 郡县制 中外朝 郡国并行制 “推恩令” 三省六部 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 中书省制 废宰相 权分六部 设内阁 军机处 行省 废行省设三司 商 内外服制 中央: 地方: 州—郡—县 道—州—县 郡—县 路—府—县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府—县 隋 时空坐标 (一)夏朝———王位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建立:有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朝———内外服制 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 王畿四周是间接管理外服。(间接控制)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思考: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 直接控制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商朝建立于约公元前1600年,由商部落首领汤(商汤)率领部众推翻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的统治后建立,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一带,后多次迁都)。 (三)、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西周(前1046~前771年 ),中国历史朝代。从周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 共传12王11代。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 含义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 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 封地世袭统治权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赋税 分封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发展轨迹 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 影响 积极:①加强了对地方 的统治; ②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 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消极:诸侯独立性强,导致分裂割据 (1)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 (2)、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特点 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②贵族政治; 实质 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分配相结合 (2)、西周政治制度———宗法制 内容 ①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②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评价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3)、西周政治制度———礼乐制 含义 ①“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②“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目的 维护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要求不同等级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