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 录 2 1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时空坐标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户口数量的调查统计,也并非只有人口调查管理与社会治安功能。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主要形式中,土地与人民的封建依附关系的结合是最基本的。甲兵与税赋,自然就是由被束缚于一定的土地上的人民负担了。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 ———周积明《中国社会史论》 材料: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 ———《 旧唐书 食货志上》 材料: 谷者,人之司命也;地者,谷之所生也;人者,君之所治也。有其谷则国用备,辨其地则人食足,察其人则徭役均。 ———杜佑《通典》 材料: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 ———徐幹《中论》 思考:为什么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①征收赋税徭役兵役 ②保障社会治安 ③限制人口流动 ④控制职业,固定身份; ⑤维护等级特权 巩固统治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一)商周时期 ———萌芽 材料:“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2.西周: 材料: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 1.商: 经常性、制度性的户口调查和登记 1、战国时期 (1)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以五家为“伍”编排户口。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什伍连坐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每个单位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则十家连坐。 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户籍和人口,保证了赋税收入。 反映出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得到了全面加强,从而也为专制主义集权奠定了基础。 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何战国时期重视对户籍的管理? 根本:小农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户籍制度来限制农民迁徙,稳定农业生产 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2、秦朝 ———分类登记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西汉 ———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资产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削弱豪强势力,增强国家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役的征派;但也加重农民的负担。 (1)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登记: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维护: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一、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概括归纳历代的户籍制度 (二)奠基阶段 3、汉朝 材料: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