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一 第六单元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教学目标 理解户籍制度与国家赋役、社会治理之间的深层联系。 认识户籍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理解中国古代治理智慧,并辩证思考制度与个人的关系。 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发展演变 二、教学重难点 难点:如何理解户籍制度是“国”与“家”之间的核心纽带,以及其背后的统治逻辑。 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核心内容及其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在普通政治学教本上就很明白的说明:在一个政府统治之下的一辈人民所形成的一个政治团体是State,通常译作国家。Nation和State相对立,指语言,文化,及体质(血统)上相同的一辈人民。Nation通常译作民族。 ———费孝通:《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19期 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在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载《益世报·边疆周刊》,1939年第9期 关于这场学术争论,你赞成谁的戏点?并说明理由。 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1993年,费孝通在顾先生百岁纪念会上对那场论战进行了解释:“后来我明白了先生是基于爱国热情……他的政治立场我是完全拥护的……所以我没有再写文章辩论下去。”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 2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3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AI历史故事 竹简展开的刹那,墨味混着尘土木牍的涩味冲进鼻腔。我,陈顺,十六岁了。里正蘸墨的笔尖悬着,像等着啄食我的一生。 指尖按在冰凉木牍上,我忽然想起父亲的背———也是这般被赋税压得微微佝偻。从此,我的名字旁会写上“丁男”,家里那百亩薄田的租税、每年一个月的更役,都将沉沉压上肩头。母亲昨夜就着油灯为我缝补襦衣,针脚密得发紧,仿佛多缝一针,就能替我挡一分世间的艰难。 笔落下了。名字烙进简中,也烙进了大汉的册子。从此我不再只是田垄上追蜻蜓的少年,我得挺直脊梁,像父辈那样,用这副筋骨去撑起这个小小的家,还有远方长城某个垛口的平安。 未来是什么?是秋收后官仓里我交出的粟米,是边境烽燧下我值守的长夜。可看着名字旁新鲜的墨迹,我心里竟也生出一点热———这名字,总算也为这个庞大的王朝担起了一份重量。 户籍制度: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 目的:加强人口控制;征发赋役;保障社会治安;维持统治秩序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商:登记人口;满足战争的需要 西周:创建人口登记、统计制度;经常性、制度性 1.先秦时期 探究活动,四个学习小组化身“朝代户籍调查局”,探究本朝户籍制度的特点与功能。 材料:“辛巳卜, 贞, 登帚好三千, 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 ———殷墟甲骨卜辞 材料:王登人五千征土方 ———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 材料: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 ———《周礼·秋官·司民》 战国时期———户籍相伍 (1)秦献公时期:“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 (2)商鞅变法时期: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记。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 ———江立华《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及其特点》 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