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碎水浒,好汉悲歌” ———《水浒传》的整本书批判性阅读的教学设计 【课型】 整本书阅读中的推进课,主题探究课 【聚焦主题】 反抗 【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要求 《水浒传》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版块推荐阅读名著。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二部古典章回体小说。 部编版《教师教学用书》明确说明了编者设置“名著导读”的意图: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意在解决如何读好一本书或某一类书的问题,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方法,并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书在“读书方法指导”中指出,阅读本书要“把握题材特点”“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手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风格”。 教材在解读本书的时候,提到本书的主题是“官逼民反”,认为本书在书中描绘了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世界。同时,本书“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采用“先分后合‘链式结构’”,语言上采用“古代白话”。 因此,在阅读之初指导学生阅读本书时,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方法通读本书。 (二)文本特质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和《封神演义》《西游记》《三国演义》一样,“都是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来立意构思的,展现的是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且“这些小说是在几百年民间创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工完成的,有着明显的‘说书人’痕迹,具有英雄传奇色彩。” 因此,在教授本书时要注意聚焦于“国家政治、社会批判”的角度,把握本书的主题“官逼民反”;同时也要注意本书是“几百年民间创作”的,反映了民众的期待和选择。 (三)《水浒传》解读 《水浒传》从主题来说,首先是教材中的“官逼民反”,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其次,小说又展现了不同的反抗境界,引导我们深度理解反抗精神及理想世界的构建。 【学情分析】 1.初三学生在初一初二的教学指导下,已经初步了解了章回体小说等概念,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精读、略读、浏览、跳读等),具有了一定读长篇古典小说的能力; 2.学生大多知道“反抗”的故事,但是只是停留在“反抗”情节本身,对反抗的原因、境界和反抗失败并没有深刻思考,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水浒传》的“反抗精神”,训练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生阅读时,对文本主题有很多困惑,如:本书中有部分人不是“官逼”而反,那如何理解教材中提到的“官逼民反”?本书中很多梁山好汉残忍杀人的情节,毫无人性,如何理解他们野蛮的一面?文本最后为什么必定要以“招安”为结局?……这些困惑,都有待老师引导他们批判性地理解。 【教学目标】 本堂课主要是聚焦于“反抗”,对《水浒传》进行批判性阅读。根据阅读方法分类的“松塔”模型,“批判性阅读”是“高阶阅读”“深度阅读”,本课也旨在指导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不断分析中明晰,更加理性地解读文本。 1.通过对人物反抗对象的分析,深度挖掘小说主题“官逼民反”,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对人物的反抗目的、行为的分析,认识反抗的不同境界,反思反抗精神,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反抗失败原因的思考,深度解读”水浒”的含义,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对人物反抗对象的分析,深度挖掘小说主题“官逼民反”,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2.通过对人物的反抗目的、行为的分析,认识反抗的不同境界,反思反抗精神,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习资源与作业】 1. 学习资源:人民文学-出卷网-出版的《水浒传》 2. 作业:再次阅读整本书,就其中的一个感兴趣的点写一篇小论文,如《水浒梦碎的原因探究》等。 【课后练习说明】 1. 课后要求学生全班共同阅读《水浒传》,根据自己兴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