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56292

第12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2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2834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PPT
  • cover
(课件网)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想要; 户: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与:和,跟,同 者:……的人;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耳:语气词,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请大家齐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和节奏;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写之事。(游记) 夜游故事 苏轼和张怀民夜晚游览承天寺,欣赏月色。 再次朗读课文,说一说苏轼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的? 要求:扣住具体的词句,找准心理情感。 初探心境 愉悦(欣然起行) …… 孤独(念无与为乐) 苏轼在愉悦、宁静的情怀中,沉醉于美景中的同时,也流露出了一丝孤独与冷清。 你从文中的哪些细节能感受到苏轼的孤独? 夜游的原因、地点、同伴、内容。 感受孤独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在黄州的第四年,一天夜晚,月色美好,他乘兴而往,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 背景简介 面对孤寂的人生境遇,那天晚上苏轼的心境除了最初的孤独,似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再读文章,思考: ①苏轼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心境再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从中读出苏轼与张怀民怎样的关系? 当晚那人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是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寄情山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背景简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当晚那月 ⑴比喻:将月色比积水,将竹柏影比作藻荇,写出月色的清澈透明; ⑵动静结合:“积水空明”是一池春水之静, “藻荇交横”写出水草摇曳之动, 静中有动,更见其静; ⑶正侧结合:“空明”为正,“竹柏影”为侧,写出月色皎洁明亮; ⑷化虚为实:将无形之月光化为实之积水,更显月色浸润。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思考: 澄澈透明的仅仅是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