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醉翁亭记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作者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2.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切实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现在的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获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 代表作《欧阳文忠公集》。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醉翁亭整个布局严谨小巧,曲折幽深,富有诗情画意,现为安徽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环滁( ) 林壑( ) 琅琊( ) 辄醉( ) 岩穴暝( ) 伛偻( ) 酒洌( ) 野蔌( ) 觥筹( ) 颓然( ) 阴翳( ) 潺( ) 若夫( ) 射者中( ) 弈者胜( ) chú hè láng yá zhé míng yǔ lǚ liè chán gōng chóu tuí yì sù fú zhòng yì 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思考:本文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咏三叹的韵味之美。这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这样大量虚词的使用有什么妙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