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227

2016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课件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课件

日期:2025-05-18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29931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地理,课件,2016年,高中,教版,必修
  • cover
课件47张PPT。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的方向从天北极 俯视从天南极 俯视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一样) 从天北极俯视:逆时针 从天南极俯视:顺时针公转方向规律2.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1恒星年)近日点 (1月初)远日点 (7月初)3.公转的速度:角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每日约1°。线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平均约30㎞/S(平均速度可看做二分日的速度)受近日点和远日点速度差异的影响, 北半球夏半年天数长于冬半年, 且极昼天数多于极夜天数. 在下图中: 1.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找出“近日点、远日点”位置,说出判断依据。夏至日 6月22日冬至日 12月22日D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黄赤交角“一轴两面三角度” 1.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 与黄赤交角相关的数量关系:①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大小相同,变化一致: 黄赤交角增大, 回归线度数增大; 反之.② 极圈度数与回归线度数互余 (与地轴与黄道面夹角相等 )③ 与五带范围的关系:热带: 有直射现象的地区: 温带: 既无直射现象又无极昼夜现象的地区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地球“五带” 划分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600600300300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减少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小,温带面积增大 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365日5时48分46秒(1回归年)①太阳直射点的 “移动方向” 规律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周期”直射现象: (太阳高度 = 90°)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 一年两次 (赤道: 春分日, 秋分日) 回归线上: 一年一次 (北回归线上: 夏至日 南回归线上: 冬至日) 北回归线以北及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无直射现象 春分3.21夏至6.22秋分9.23冬至12.22③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二分二至、公转速度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太阳直射点在0°-- 23°26′N时段:北半球的夏半年 太阳直射点在0°-- 23°26′S时段:北半球的冬半年公转速度加快时段:7月初→秋分→冬至→1月初 公转速度减慢时段:1月初→春分→夏至→7月初◆从今天开始到元旦放假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方向,以下正确的是 A.北半球,先南后北 B.北半球,向南移 C.南半球,先南后北 D.南半球,向北移请在图中标出今天太阳 直射点的大致位置◆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①9月23日至次年1月初 ②1月初到3月21日 ③3月21日到7月初 ④7月初到9月23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则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 B. 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下面节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公转速度快慢? ①今天 ②元旦 ③儿童节今天元旦儿童节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划分地面h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太阳高度角( h )(一) 正午太阳高度 (角) 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地方时12的太阳高度)(极点上太阳一天中太阳高度不变化,始终等于当天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强度 A地得到的太阳辐射更多,温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什么?00时00分05时31分09时09分10时47分12时00分13时13分14时51分18时29分a 冬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24时00分昼长b 夏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c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0NS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606030303030 60609090 ①②③00 1.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 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1)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2)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3)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 距直射点纬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