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6323

12 短文二篇 导学案(学生版+答案版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0次 大小:5539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短文,二篇,导学案,学生,答案,2025-2026
                 12 短文二篇  1.反复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理解和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  4.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促进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字音字形 wǔ sè jiāo huī(五色交晖) xī rì yù tuí(夕日欲颓) chén lín(沉鳞)   xīn rán(欣然) zhōng tíng(中庭) kōng míng(空明) 二、识记词义 1.五色交晖: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 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文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6.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8.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水中藻、荇交横:均为水生植物 10.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探究点一:两文不同的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 《答谢中书书》运用多视角描写和动静相衬的手法,突出景物的不同特点。本文在动静变化搭配方面最具匠心:一是山水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晖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幽为静,游鱼竞跃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生动画卷。 《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月光的皎洁。作者抓住月夜的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见月光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见月色之清。积水空明与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渲染。文章通过月光的空明澄澈表现出月夜之美妙。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探究点二: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的“美”字,是山川景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景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包含了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啊!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四季) B.夕日欲颓(颓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2.用课文原句填空。 (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        ,       ———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        ,        。” (3)《记承天寺夜游》中既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又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         ?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能力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隟③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