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 基本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句。 提升目标: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疏通文意。 分析人物对话,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完成下列词语 卿( ) 岂( ) 涉猎( ) 孰( ) 遂( ) 邪( ) 二、读一读 1.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小组内合作梳理翻译课文,记下存在疑难。 3.交流疑难、释疑,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 (1)重点字词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及:到,等到。 才略:才干和谋略。 涉猎:粗略地阅读。 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更:重新。 (2)文言现象整理 三个字音:当、为、更。 这几个都是多音字。“当涂”意为“当道,当权”,应读作dāng;“但当涉猎”的“当”作“应当”讲,也应读作dāng。“为博士”“自以为”中的“为”都作动词,读wéi。“即更……”句中的“更”释为“重新”作动词,读gēng。 三个多义词:事、以、见。 “掌事”之“事”,可当“事务”讲,含有一定的“责任”;“往事”之“事”,即“事件、事情”。“以”,在“以军中多务”中作介词“用”;在“自以为大有所益”中与“为”组成“认为”。“见”在“见往事耳”和“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中分别为“了解”与“知晓”的意思。 三个古今异义词:治、博士、但。 “治”,古指研究,今为治理;“博士”,古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为学位最高一级;“但”,古义为只,只是,今为转折连词。 三个句末语气词:邪、耳、乎。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末的“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见往事耳”,句末的“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句末的“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三个称谓:孤、卿、大兄。 古时王侯自称“孤”,孙权即是。古代君王对臣子、朋友以及夫妇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为“卿”,前者如孙权称吕蒙,后者如鲁肃称吕蒙。“大兄”即长兄,文中是吕蒙对朋友辈鲁肃的敬称。 三个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几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奖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大等等。“刮目相待”即用新的眼光看待,也作“刮目相看”。 三个古汉语句式:非复、何见事。 “非复吴下阿蒙”译作“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是个判断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作“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何见事”即“见何事”,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个倒装句。 (3)翻译全文,理清行文思路。 明确: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想一想 品读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预设: 孙权: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了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