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改进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意义。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狭义丝绸之路概念,即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连接西北和中亚欧洲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和意义,叙述这条商路由盛而衰的历程。第二子目从广义范畴延伸丝绸之路的概念,新教材依据最新学术观点,补充几条支线的发展概况。第三子目进一步丰富丝绸之路概念,通过呈现丝绸之路流通物品,总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路线,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本课从“丝绸之路”概念的角度为切入点,三个子目呈递进关系,深化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二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丝绸之路”开辟史实有一定认识,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从时间上来看,未能意识到丝绸之路的历史延续性;从空间上看,并不知道到丝绸之路多条支线的存在;从意义上看,片面强调商品交换的作用,不能从文化交流和时代价值的角度理解其意义。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相关史实,认识商路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史料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丝绸之路几条支线的开辟(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一座文化交流桥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区别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区别,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史实;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凿空:从中亚到欧洲延伸:从陆上到海上多元:从商脉到文脉共建: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提问引入新课:回忆初中阶段学习的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丝绸之路开辟时间、人物、路径和历史意义。 回忆初中学习丝绸之路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导入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内容。 一、凿空:从中亚到欧洲 史料呈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 教师提问:这条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为何开辟?对比两则史料:一则为《史记.大宛列传》评价张骞通西域为“凿空”文献史料,一则为战国出土和田玉、巴泽雷克墓出土战国丝织物文物史料,教师提问:文物史料说明了什么历史信息?张骞通西域还能称为“凿空”吗?史料呈现:赫尔曼在《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教师提问:你认同赫尔曼的观点吗,利用教材中材料进行解读? 1.从地图掌握传统丝绸之路的史实。2.分析和解读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3.阅读分析教材,从教材50页古希腊陶壶、史料阅读内容印证赫尔曼观点。 结合材料,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利用二重证据法印证历史问题。认识丝绸之路是不断发展的路径。 二、延伸:从陆路到海路 (一)兴盛:唐朝丝绸之路的延伸1.史料呈现:刘进宝在《“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论述,教师提问:刘进宝理解的“丝绸之路”的概念有何变化?阅读教材51页,在地图中标注几条丝绸之路起始点、途径地、流通商品。2.阅读教材52页学思之窗,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这条通往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有何困难?(二)转向:唐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