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D B D A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D A B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因素:冶铁技术的进步;铁业官营政策的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2)影响: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弊病: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贫富分化严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经济危机频发。(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 18.(1)特点:建交国家数量多;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强调和平交往。(每点2分,任意2点得6分) (2)原因:争取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与殖民势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国家交往,突破外交僵局的需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每点2分,共8分) 19.(1)历史条件:中南美洲对辣椒的培育和种植;新航路的开辟,包括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人开辟前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辣椒传入欧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促进了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商品贸易;促进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货币化;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给被殖民的美洲人民造成苦难。(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中国和谐秩序观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2分) 论述: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深刻危机,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地缘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久拖未决。以西方“冲突秩序观”为理论基础的现行治理模式,虽然曾在冷战后推动了国际规则化与制度化,但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其以“人性本恶”为假设,强调竟争与权力制衡,通过利益博弈解决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全球合作的公平性与包容性不足。此外,单边主义与零和思维的盛行,使全球治理的多边合作机制陷入低效甚至瘫痪状态。(西方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的局限性,4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和谐秩序观”以“人性向善”为理论基础,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重视合作共赢与包容发展。这一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了实践,尤其在推动绿色转型、减贫发展和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出显著优势。例如,“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出大国担当。(中国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的可行性,4分) 结论:因此,和谐秩序观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它突破了西方冲突秩序观的局限性,强调多边主义和共同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案。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在规则设计中融入和谐秩序观,推动合作与公平并存的治理模式,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总结升华体现中西秩序观的调和,2分) 示例二 论题:新旧全球治理体系背后的中西秩序观差异(2分) 论述:新旧全球治理体系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西秩序观的不同逻辑。以西方“冲突秩序观”为基础的旧治理体系,强调人性本恶、通过竞争与制衡维持秩序,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WTO规则化框架,以自由市场和利益博弈为核心。但这一体系过于关注效率与规则约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合作的公平性,导致治理赤字与多边机制的信任危机。(西方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存在的弊端,4分)相较之下,以中国“和谐秩序观”为核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