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今中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教材,完成表格,能够知道近代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文官考试思想、考试与甄别、公务员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与公务员制度,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文献史料,了解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掌握不同时期政府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采取的相应措施。(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 理解古代选官制度以及西方文官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认识到优秀文明成果的相互作用,树立文化和制度自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近现代中国的公务员制度 难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 教学重难点 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时间 制度变化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898年,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先后确立; 1905年,废除科举制、设立学部。 南京临时政府,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北洋政府,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建立公务员考试制度。 改革开放前,干部制度 ; 改革开放后,不断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 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呈现出相互递进的三阶段。道咸以降,清廷为因应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主徇情导致捐纳、保举过滥,贻患吏治。甲午战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于时且被清廷所肯定,并以西方分科之学为圭臬。 ———关晓红《晚清选官任用之标准及新趋向》 探究一: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明太祖将八股文定为科举考试文本,专考四书五经,科举制由此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科举制所培养出来的大多是死读书、忠于儒家旧文化,维护君主专制的奴隶......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传统教育......的弱点逐渐暴露,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变革......主张......在常规科考试之外,别设一科,以广求科技人才......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建议对科举考试稍加变革另开洋备进取一路,以资造就。早期维新派也明确提出变科举的要求......力求把西学加入科举之中...... 和议传来,群情激愤,皆言变革(教育科举官制等)……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甲午战后,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力主改变科举制......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维新派改革科举制的思想和实践加速了科举制的灭亡。 ———摘编自冯培兰:《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任务一: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问题1:根据教材【史料阅读·袁世凯《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及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背景。 晚清: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科举制的弊端 内忧外患,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 西学东渐,洋务派和维新派创办新式学堂,促进思想解放。 清政府统治面临着危机,清末新政的推动; 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二 同年 12 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才从礼部中独立出来。在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的同一过程中,产生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最早的学制......后者......采用新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并对学堂毕业的学生给予科名鼓励,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这个学制......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摘编自陈旭麓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