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9136

选择性必修1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大单元教学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752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选择性,23张,教学课件,教学,单元,演变
  • cover
(课件网) 第16 课 中国赋税制度演变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以及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中国的产生和实行。 学习目标 1、能自主归纳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并能识记标志性事件。 2、能结合史料分析隋唐至明清主要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及演变规律,理解赋税制度演变和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变迁之间的关系。 3、会结合课本知识分析关税自主权丧失的影响。 4、能简要分析征收关税和个人所得税的意义。 5、能理解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隋唐至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影响;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关税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教学难点:从中国主要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中理解赋税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难点 赋税:中国历代政府对人民强制征收田赋和各种税捐的总称。以土地为课征对象的称为田赋,以户、丁资财为课征对象的称税。 —摘编自金人庆主编:《中国税务辞典》 以人丁、土地、资产为征收标准,以实物、货币、劳役为征收内容 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体现得是国家对农民人身的控制。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卷网-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 简明版》 如何演变? 田赋(租):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 丁税: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 户税(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 赋供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百官禄食,庶事之费 ———《汉书·食货志》 为何征收? 充实财政,巩固统治 国家治理 任务一:自学课本,梳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完成表格内容。 朝代 赋役种类/制度 内容/特点 秦 汉 魏晋-隋 唐朝 初唐 唐中后期 宋 元 明 清 田赋、人头税、徭役 口赋、算赋、财产税、徭役 “收泰半之赋” 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租调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成年男子负担一定徭役,与均田制配合 以均田制为基础,按丁征收,纳绢代役 量出制入;按田亩征收地税纳粮,按财产征收户税纳货币,分夏秋两次征税 两税法、募役法(王安石变法) 官府募人代役 北方租调,南方两税;科差 混合税制,南北因俗而治 明初两税,正统年间“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赋役合并,折银纳税 摊丁入亩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至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1: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有何意义? (1)基础:均田制 (2)对象: (3)内容 田赋,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纳粟 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 材料:丁男如不愿服劳役,年龄不限,均可以纳绢或布代替,一天折合绢三尺,叫作“庸”。 ———《《中国通史》第六卷(隋唐)》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发展 中国古代一种分配土地和交纳赋税相结合的制度。北魏于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而受田的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至唐中叶止。 增加赋税收入,巩固统治 庸: 租: 调: 意义? 规律:徭役由必须承担到代役 任务二:合作探究———史料分析中国古代隋唐、明清赋税制度演变的原因、影响,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 问题2:唐中期为何转而实行两税法?有何影响? 材料一: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