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乘法的分量与总量》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乘法的分量与总量》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能运用“先乘后加”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分量(各部分数量)与总量(总数量)”的关系;发展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实验小学各年级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人数”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先计算每个年级的人数(用乘法,即‘组数×每组人数’),再求和(用加法)” 的思路,解决“两个年级总人数”的问题。是对“乘法意义(求几个几是多少)”与“加法意义(求总数)”的综合应用,也是“乘加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体现,为后续更复杂的“多步混合运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教材在编排上遵循“情境引入→数量关系分析→运算解决→拓展应用”的路径:先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的生活情境,提出“两个年级总人数”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三年级人数、二年级人数是分量,总人数是总量”的关系;接着通过“18×4+16×5”的乘加混合运算解决问题;最后以“试一试”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并解决新问题,完成从“具体情境”到“问题解决”再到“自主拓展”的认知闭环。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表内乘法与百以内加法运算,能独立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乘法)”和“求两部分总数(加法)”的简单问题,但对“先乘后加(分别求两部分数量,再求和)”的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缺乏系统的“数量关系分析”经验,易出现“列式时混淆运算顺序或数量对应关系”的情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组数、每组人数”的直观信息理解“用乘法求单年级人数”,但将“两个年级的乘法结果相加”抽象为“乘加混合运算”时,需要借助情境分析强化逻辑;自主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核心素养目标 1.能正确进行“18×4+16×5”这类乘加混合运算,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提升运算的准确性与熟练度。2.从“三年级组数、每组人数”“二年级组数、每组人数”的信息,推理出“先分别用乘法求各年级人数(分量),再用加法求总人数(总量)”的解题思路,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能运用“乘加混合运算”解决类似“多组不同数量的群体总人数”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实用性。4.建立“总量=分量1(乘法计算)+分量2(乘法计算)”的数学模型,体会混合运算在解决“多分量求和”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先乘后加”的计算逻辑,识别不同层级的分量与总量理解。 教学难点 分量的相对性(如“年级人数”既是乘法的总量,又是加法的分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放鞭炮。2.五年级的女生有42人,男生有48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连一连)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小朋友们,我们之前在加法中认识了“总量”和“分量”,比如复习题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是分量,加起来就是五年级的总人数,即总量。今天我们换个场景。课件出示:超市货架上整齐摆放的酸奶,每排有7盒,共3排;旁边是一摞笔记本,每本有32页,共9本。师:看货架上的酸奶,每一排有7盒,这7盒是不是“分量” (等待学生回应)师:对,每一排的7盒是一个“相同的分量”。再看这些笔记本,每本32页,这32页呢?师:是的,这32页也是一个“相同的分量”。那3排一共有多少盒 8本一共有多少页呢 师:大家发现了吗?这些问题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