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节 光合作用—光能的捕获和转换 第三章 细胞的中能量的转换和利用 第1课时 解开光合作用之谜 01 02 掌握同位素标记法等科学实验方法,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描述科学家们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植物是怎样获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和能量的呢?2000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土壤是植物生命活动的源泉,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一、1627年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结论:树木只要有水,就能生长发育 。 思考: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 结论:绿叶只在光照条件下才能产生气体。 (后来人们确定绿叶在阳光下放出的气体是O2) 思考与讨论:英铬豪斯的实验,如何收集气体 ?(实验材料:金鱼藻、大烧杯、漏斗、试管等) 黑暗 光照 1785年,在拉瓦锡的努力下人们才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三、拉瓦锡和梅耶的探索结果 碘蒸气处理 见光部分 遮光部分 遮光处理 暗处理 饥饿处理1-2天 光照 光照几个小时 清水漂洗 酒精中脱色处理 水浴加热 四、萨克斯实验过程 目的? 结论: 叶片在光下产生了淀粉。 ①为什么要把绿叶在暗处放置一昼夜? 答:饥饿处理,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 ②酒精脱色的目的?脱色后叶片颜色? 答:叶片中的色素溶于酒精,叶片脱绿后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黄白色 思考与讨论: 通过自己设计的光学仪器发现,叶绿素的吸收光谱与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相吻合。 结论:光合作用中利用的光与叶绿素吸收光能有关。 五、俄国科学家季米里亚捷夫 实验二.均匀光照下 现象一:好氧细菌集中在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现象二:均匀光照下,好氧细菌均匀分布于叶绿体所有部位。 六、19世纪80年代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水绵:具有细而长、呈带状且螺旋分布的叶绿体,利于观察。 实验一.黑暗中用极细的光束照射 极 细 光 束 结论:叶绿体中含有能有效地吸收利用 的物质, 这些物质吸收的光与绿叶在光下产生氧气有关。 实验三.通过三棱镜用不同颜色的极细光束同时照射叶绿体不同部位 红光与蓝光 现象三:好氧细菌主要分布于红光与蓝光照射区域 【恩格尔曼实验的巧妙之处】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用好氧细菌可确定释放氧气多的部位。 1.选材好 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排除了氧气和光的干扰;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叶绿体上可分为有光照和无光照 的部位,相当于一组对照实验。 2.设计妙 结论:释放的氧全部来自参加反应的 。 同位素标记法 水 18O2 H218O O2 光照射下的 小球藻悬液 CO2 A H2O C18O2 B 方法: 七、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 八、1948年美国的卡尔文实验 卡尔文用14C标记的CO2追踪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发现了CO2被用于合成糖类等有机物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同位素标记法 科学家的实验设计思想及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 (1)设置对照实验(如萨克斯的曝光和遮光实验、英格豪斯将枝条放在光下和放在暗处); (2)控制单一变量(如鲁宾和卡门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 (3)显性化的实验现象(如英铬豪斯实验利用光照下水中绿叶能产生气体)。 光合作用探索历程 一、1627年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 二、1779年英格豪斯的实验 三、拉瓦锡和梅耶的探索结果 四、萨克斯实验过程 五、俄国科学家季米里亚捷夫 六、恩格尔曼水绵实验 七、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 八、1948年美国的卡尔文实验 1.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②美国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