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1367

5.2 土壤 课件(50张)

日期:2025-10-1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377669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土壤,课件,50张
  • cover
(课件网) 土壤 植被与土壤 人教版(2019)必修一 人教版 必修一 核心素养 聚焦 “土壤的空间差异性”,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区域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等成土因素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理解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建立 “区域环境差异→土壤类型与特征差异” 的关联认知,明确不同区域土壤的独特性。 区域认知 认识人类活动对土壤资源的破坏及引发的生态问题; 理解保护土壤肥力、修复退化土壤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土壤演化规律、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实现人地和谐” 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 掌握野外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 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某区域土壤的形成条件,或针对当地土壤问题提出初步的改良建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 地理实践力 从 “成土因素综合作用” 角度,分析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对土壤质地、结构、肥力的综合塑造作用; 从 “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 角度,理解土壤作为 “地理环境的纽带”,连接大气、水、生物、岩石圈,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的核心功能,建立 “要素关联→整体系统” 的思维逻辑。 综合思维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形成因素。 【课标解读】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运用图文资料,结合观察活动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据此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 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迵异的黑色土壤上种植(图5.13)。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a.改良后的黑色土壤 b.自然土壤 图5.13 亚马孙河流域的土壤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固体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微生物通过光照抑菌灭菌后得到的养料等。液体物质主要指土壤水分。气体是存在于土壤孔隙中的空气。 土壤中这三类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 土壤 观察土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壹 贰 叁 观察土壤 第壹章节 土壤: 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土地 土地指陆地表层部分,土地包括土壤,还包括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 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的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过多会造成土温下降,土壤缺氧。 空气过多会造成养分、水分不足,植物枯萎。 空气 矿物质 水分 有机质 (肥力) 45% 5% 20%~30% 20%~30% ▋知识1:土壤的物质组成 ▋知识:观察土壤之颜色———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社稷坛祭坛(五色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内坛核心区,正方形、三层,高0.96米,上层周长15.95米,中层周长16.9米,下层周长17.85米,四面各设四步台阶,青白石砌筑。 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俗称“五色土”,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社稷坛祭坛 黑色土壤:分布在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这里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