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鄂教版(2024)科学二年级上册 《谁的植物长得好》教学设计 课题 1.2 谁的植物长得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 知道植物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 2. 理解植物生长与养护措施(如浇水、摆放位置)的关联; 3. 初步感知不同环境(如屋顶、沙漠)中的植物能通过适应获取必需条件。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对比两张茉莉的养护记录,分析“浇水量”“摆放地点”对生长的影响; 2. 能基于彩椒养护记录,归纳“水是必需条件”,并推理“还需要阳光、空气”; 3. 能结合“屋顶/沙漠植物”,用“条件匹配”解释植物适应现象。 探究实践: 1. 能观察并描述养护记录卡中的关键信息(日期、浇水量、生长情况); 2. 能通过小组讨论,结合记录证据提出“植物生长需要什么”的假设; 3. 能参与“设计优化养护方案”的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如调整浇水量、摆放位置)。 态度责任: 1. 对“养护植物”产生持续兴趣,愿意通过记录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依据记录而非主观猜测); 3. 感受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初步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分析养护记录,归纳植物生长需要的必需条件(水、阳光、空气等)。 难点: 结合“屋顶/沙漠/池塘植物”(第5张图),理解植物能通过自身适应获取环境中的必需条件,发展“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跨学科思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一)课堂导入:聚焦“谁的植物长得好”(5分钟) 活动1:观察图片,唤醒经验 教师展示图片(“谁的植物长得好”PPT页面),提问:“这些植物有的长得茂盛,有的可能不太精神。如果你是‘小园丁’,会怎么判断哪盆植物长得好?长得好的植物可能得到了哪些照顾?” 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植物(颜色、叶片状态、标签),结合自身养护经验发言(预设:“叶子绿的长得好”“有标签的可能记录了浇水次数”“放在窗台的可能有阳光”)。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通过‘看记录、找原因’,一起探究‘谁的植物长得好’的秘密!” 设计意图:以图片的直观场景引发兴趣,激活学生对“植物生长与养护”的已有经验,明确学习任务。 课 程 学 习 (二)课程学习:分析记录,归纳生长条件(25分钟) 环节1:观察养护记录,对比发现差异(10分钟) 活动2:对比茉莉记录,寻找“长得好”的证据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图片的茉莉养护记录卡(王禹欢、刘晓墨),引导学生观察关键信息(日期、摆放地点、浇水量、生长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的茉莉,哪些记录不同?(预设:“浇水量”“摆放地点”)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预设:“王禹欢的茉莉长出新叶,刘晓墨的叶片发黄”)” 学生分组讨论,用“△”标出不同点,用“√”标出生长好的记录(如王禹欢的记录)。 教师追问:“你认为‘浇水量’或‘摆放地点’哪个因素影响了茉莉的生长?为什么?”(预设:“刘晓墨可能浇水太少,叶子发黄;王禹欢浇水适量,叶子长得好”)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具体记录,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对比,初步感知“浇水量”是影响生长的因素,发展“证据意识”。 环节2:聚焦彩椒记录,归纳必需条件(10分钟) 活动3:分析彩椒记录,确定“水是必需条件” 教师展示图片的彩椒养护记录卡(江口八、黄锦怡),提问:“江口八的彩椒在9月12日浇了1杯水,生长情况是‘长出新叶’;而另一个彩椒一直没浇水(×),结果‘大叶子有点蔫’‘叶子都倒了’。这说明什么?”(预设:“彩椒生长需要水”) 学生用“气泡框”在记录卡上标注“水是必需条件”(呼应第3张图的教学提示)。 教师追问:“除了水,植物生长还需要什么?结合你的养护经验或图片中的信息(如第1张图植物放在窗台),说说你的想法!”(预设:“阳光”“空气”“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