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4902

12《醉翁亭记》课件(共57张PPT)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674480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醉翁亭记,课件,5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醉翁亭记 欧阳修 了解作者欧阳修: 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至滁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 写作背景 中国四大名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 滁州醉翁亭 中国三大名楼 湖南岳阳楼 江西滕王阁 湖 北 黄 鹤 楼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读 准 字 音 环滁 林壑 蔚然 琅琊 潺潺 酿泉 饮少辄醉 岩穴暝 晦明变化 chú hè wèi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míng huì 伛偻 佝偻 提携 清洌 凛冽 山肴 野蔌 觥筹 阴翳 yǔlǚ gōulóu xié liè liè yáo sù gōng yì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都 它的 各个 树林和山谷 茂盛的样子 幽深秀丽 沿着山路 听到 从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环绕滁州城,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一眼望去茂盛 而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 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斜而出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曲折,回环 像 鸟张开翅膀一样 居高面下 建造 的人 命名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 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山上的僧人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 太守根据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 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 间也。山水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