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9561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观题中国古代史部分(含答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13894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主观,中国
    26届唐山二中高三历史主观题天天练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2025·浙江·高考真题)中华文明之生成既非一日之功,也非一成不变。在比较的视野和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考演化之路径,察历史之创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何以中国?“中国”概念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由最初标杆竖旗以示居处方位的中心概念———余其宅兹中国”(铭文见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逐渐发展到文化和权力叠加的辐射概念———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进而再到愈益清晰化的政区地理界分的民族国家疆域概念。有学者研究推测,早在陶寺文化就已经有了地中的观念。约铸于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又名豳公盨)铭文有“天命禹敷土(划分土地),随山浚川”等记载。 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的历史记忆奠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认同。章太炎说:“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钱穆说:“断断无一国之人相率鄙弃其一国之史,而其国其族犹可以长存于天地之间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爱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 ———据钱穆《国史大纲》等整理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解读何尊发现的意义,概括禹的历史功绩。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章太炎“国之有史久远,则亡灭之难”的认识入手,例举人类文明演进的相关史实,以“共同的历史记忆”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自拟标题,史实例举充分,观点陈述正确,结论合理) 2.(2025·安徽·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禹曰: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外薄四海,咸建五长。 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 ———摘编自《尚书》等 材料二 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卫青出云中以西,收秦故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元狩年间,匈奴昆邪王来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二郡。元鼎末,又复分武威酒泉置张掖、敦煌郡,徙内地之民以实之。河西四郡既建,玉门路通,诸国始皆相继臣服。时乌孙最号大国,汉廷乃利用和亲之计,以相接纳。至贰师将军征大宛,汉威遂远被绝域;于是轮台、渠犁皆置田卒,复有校尉领护,以为久远之计。汉宣帝于乌垒城置都护以护南北二路,其形势益固。 ———摘编自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材料三 清乾隆帝言:“禹迹所奄,蕃息殷阜,瀛壖(边缘)炎岛,大漠蛮陬(角落),咸隶版图。置郡筑邑,声教风驰,藩服星拱,禀朔内附,六合一家。”同治、光绪年间,东南海疆,列强环伺;西北陆疆,危机日重,时人遂有“海防”“塞防”之争。 ———摘编自《清代诗文集汇编》等 (1)概括材料一所体现的天下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防”与“塞防”之争所秉持的共同立足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六合一家”思想观念的意义。 3.(2025·湖南·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二 长城防御体系使汉政权获得了战略优势,被视为引发匈奴经济衰败、政治分裂的因素。公元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王朝。此后,北匈奴西迁。受匈奴西迁压力的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地缘政治格局,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兴衰进程。有人据此得出“长城害惨了欧洲”的结论。 ———根据林剑鸣《秦汉史》,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等编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空间视角,指出汉长城相较于秦长城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