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印 唐诗五首① 八年级上学期 第三单元 贰 行旅江山,笔绘人间 ———唐代诗人的旅途与情怀 导入 渡荆门送别·李白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目标] 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这两段音乐。它们带给你怎样的画面和感受? 第一段是否让你想到壮丽的峡谷、奔腾的江河,充满动感和力量?第二段是否让你仿佛漫步在春日小径,阳光和煦,鸟语花香? 导入 音乐家用音符描绘世界,诗人则用文字记录旅程。今天,我们就化身成两位风格迥异的“唐代旅行博主”,跟随他们的脚步,去领略两种完全不同的旅途风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性格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他的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作者简介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经得到唐玄宗的赏识,担任翰林供奉。后来因参与永王之乱被流放夜郎,最终在当涂县令的帮助下得以安顿。 李白的一生游历了全国许多地方,结交了众多名人雅士,如贺知章、汪伦、高适等。他的诗作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抒发了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感悟。李白的诗歌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背景链接 《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赠别家乡而作的诗。 这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李白的这次旅行始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经过巴渝,穿越三峡,最终到达荆门山。他在四川生活多年,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 听朗读,并有感情地自读诗歌。注意读准读音和节奏。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景物描写化静为动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译文: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楚国故地。山峦随着无边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气势开阔,描写生动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将明月比作天镜,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描绘出眼前看到的绮丽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 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 表达诗人自己思念故乡之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面对如此瑰丽之景)我依然深深眷恋着这来自故乡的江水,是它不远万里,一路护送着我的行舟。 笔落天外,情系一水 诗句分析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诗句分析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诗句分析 3.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