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01398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71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 cover
三上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2.通过自主朗读、圈画、交流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借助插图、音频等辅助手段,体会诗人的情感。 3.体会诗人身在异乡的思乡之情,培养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①教师提问:“学完前两首诗,你学会了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②学生齐读课题。 ③在这个题目中,书是什么意思?我们先来看看字典中的解释,在字典中,书有这样的四种意思,应该选哪种解释?谁能试着说说诗题《夜书所见》的意思。 ④认识诗人叶绍翁。 2.初读古诗 (1)教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问题。 (3)认识多音字“挑”。学生读,男女生合作读。 3.理解诗意,感受情感 (1)学习前两句 ①叶绍翁在诗中描写了怎样一番景色?我们先来读一读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学生齐读。 ②读到萧萧梧叶,萧萧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听一听风吹梧桐叶发出的萧萧声,这声音让你感觉如何?冷冷的。冷冷地读“萧萧” 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为什么此时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这么清晰?秋天来了,你放学时能听见风吹树叶的声音吗?预设:因为风大、周围安静、作者此时一个人,内心孤独。(联系生活) ③实际上在古代,诗人经常用梧叶来传递这种孤独寂寞的伤感心情。有诗为证,齐读。读到这样的诗,我们一般就会感觉心情很? 预设;孤独寂寞、忧愁、烦闷...... ④有一个表示温度字也点出了此时诗人内心的情感?一个寒字不仅写出秋天的寒更写出来诗人内心的寒。 当秋风吹动梧桐树叶,诗人一个人在江边吹着寒风,他听到--(引读第一句) 当丝丝缕缕的秋风吹进诗人内心,阵阵寒意涌上心头,他写道--(引读第一句) 朗读评价:萧萧梧叶和送寒声之间的停顿刚刚好。读‘送寒声’时,声音再慢一点、轻一点,就能把这种又冷又孤单的感觉读出来。 齐读第一句。 ⑤这萧瑟的秋风又勾起诗人怎样的思绪?谁来读读第二句?这句诗如何理解?动-触动、吹动、打动(组词法) ⑥教师提问:“这阵阵秋风吹动的不仅仅是梧桐树叶,还吹动了什么?” 学生回答 “客情” 后,客是什么意思?猜一猜客人指的是谁呢?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客人呢? ⑦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播放配乐,讲述叶绍翁的生平资料。(借助资料) ⑧教师引导:“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就有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王维的诗句,想一想:这里的‘情’是什么‘情’呢?” 思乡之情。 ⑨谁来配着萧萧声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谁来评价? (2)学习后两句 总结: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方法破解关键词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就在诗人站在江边内心无比的心酸、无比的孤单,抬头远望漆黑的夜里,什么吸引了他的视线?灯光。什么样的灯光?一处明亮的灯光。 ①谁能运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说一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夜深人静时,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正亮着。这盏明灯也给寒冷的秋夜带来了一丝光亮,一丝温暖。 ②谁来读出这种温暖氛围?学生读 ③作者看到灯光想到了什么?请你在诗中画出来。 ④小朋友在做什么呀?斗蟋蟀。蟋蟀生性好斗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所以古代有一种娱乐游戏就是斗蛐蛐。 ⑤知是什么意思?看见了才能知道。看看插图上诗人和篱笆的位置,想一想:他能看见‘儿童挑促织’吗?” ⑥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诗人离得太远,根本看不到,只是看到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斗蛐蛐。 ⑦教师总结:“所以这两句其实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