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032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9课《古代诗词四首》教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163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单元,9课,古代诗词四首
  • cover
九 古代诗词四首 第一课时《春望》《泊秦淮》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2.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3.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 1.欣赏诗的艺术特色。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得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爱国诗篇。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簪(zān)   浑(hún)   夜泊(bó) 3.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春望》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2)《泊秦淮》一诗中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春望》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2)《泊秦淮》一诗写了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统治者还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的人。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二)深层探究 (1)请你对《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简要评价。 明确:寄情于物,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和鸟来写春天,花因国家战乱而落泪,鸟因人间离别而伤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感伤。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其奥妙在哪里? 明确:写出了因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的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3)《泊秦淮》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明确: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明确: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什么歌曲,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集在酒楼中欣赏靡靡之音,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的老路。因此我们认为作者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矛头是指向高层。 (三)写法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明确:“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