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0326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人琴俱亡》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1次 大小:122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
  • cover
十三 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理解主题,感悟深厚的兄弟情谊。 3.学习运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主题,感悟深厚的兄弟情谊。(重点) 2.学习运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抱着琴,到子期坟前弹奏完一曲,把心爱的琴摔碎在子期坟前,终生不再操琴。一代琴师就这样为知音逝去而沉寂了。高山流水从此成为知音之情的千古佳话。 今天的《人琴俱亡》堪称是与高山流水异曲同工的姐妹篇,它讲的同样是一对知音的故事,只不过这对知音是一对兄弟,他们就是王羲之的两个儿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人故事吧!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南朝文学家。《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主要著作《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志怪小说,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病笃(dǔ)      索舆(yú) 弦既不调(tiáo) 恸(tòng)绝良久 3.理解词义。 实词: ①笃:(病)重。 ②索:要。 ③舆:轿子。 ④径:直;一直。 ⑤素:向来,一向。 ⑥卒:死。 虚词: ①而:表承接,不译。②了:完全。③既:已经。 ④俱:全,都。⑤因:于是。⑥良:很。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简要概括文章两段文字的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很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部分(第2段),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件事。 明确:①两人同时得病,子敬先亡。②子猷奔丧,睹物思人伤心过度,不久去世。 (2)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 明确:①自知自己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九泉之下见面。②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3)子猷后来为何又“恸绝良久”,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哀思?这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睹物思人,触景伤怀。手足情深。 (4)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明确:既写出实际情况,又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二)深层探究 子猷以自己独特的不同寻常的方式悼念了弟弟子敬,独特在哪儿? 明确:独特在: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或:(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三)写法探究 文章的语言有何特色?试结合文章语句来具体说明。 明确:善于运用简洁含蓄、精炼传神的笔墨,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尤其是一些字词的运用准确而恰当,如一个“掷”字把子猷对子敬逝世的哀痛表现到了极点。隽永凝炼,生动地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 四、板书设计 人琴俱亡 刘义庆 人亡———抑制———了不悲 琴亡———喷发———恸绝良久 兄弟情谊 五、课外拓展 我们常说“同学如兄弟姐妹”,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这种手足之情呢? 示例:我们同学间的交往,要敞开心扉,用真诚和善良对待朋友,那样我们便可以收获真挚的手足之情。 六、教学反思 文章短小精悍,又体现出了深刻而独特的手足之情,课堂上引导学生以子猷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作为出发点,寻找能够表达情感的部分,并加以分析,学生掌握较好,学生能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融洽,打破了文言文教学晦涩的意味。一课时的时间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