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410406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精品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79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第三,单元
  • cover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重点)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 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缤纷(bīn)   捅进(tǒng)   灶膛(táng) 烙饼(lào) 晾脆(liàng) 生疮(chuāng) 栗子(lì) 穿梭(suō) 签(qiān) 涿州(zhuō) 绒花(róng) 疙瘩(gē) 发鬏(jiū) 渍酸菜(zì) 篱笆(lí) 鬼祟(suì) 阖家(hé) 秫秸(shú jie) 4.解释词语 色彩缤纷:色彩繁多而纷乱。 念念有词:不停地自言自语。 赏心悦目: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欢畅。 穿梭来往:形容来往频繁。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五颜六色:指各种颜色。 阖家团聚:全家团聚。 七嘴八舌:形容你一言,我一语,人多嘴杂。 返老还童:由衰老恢复青春。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有人提出意见,“本命年”是指与自己生肖相同的那一年,并不是指“本命年”中的那一个春节。所以依据本文的内容,文章的题目应改为“过年的回想”,这样更准确,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有无道理均可。认为有道理,课文综合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腊月预热后,一天比一天增温、火热、发烧直到年三十的除夕之夜,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文中主题写了火热的春节景象,似与是否是本命年没有多大的关系。在本命年是这么过,不是也便这么过。因此同意修改。可以不改,这篇文章是作者本命年写的,课文最后一段也点题了,是作者本命之年忆往事。 2.按照时间的推移,写了哪十件事? 明确:炒年货;吃腊八粥;买糖葫芦、挂落枣儿、糖瓜、关东糖;挑绒花;宰牲禽;备食物;送灶王爷;换门神;包饺子,除夕守岁;拜新年。 (二)语言品味 文章写道:“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