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1031

14.1《促织》课件(共5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77362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2024-2025,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促织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唐风· 蟋蟀》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bīn风·七月》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学习目标 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理解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 壹 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作品 蒲松龄(1640 ~ 1715),字 ,又字 ,别号 ,世称 ,自称 , 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创作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 小说集 ,简称 ,俗名 。 “聊斋”是作者的 ,“志异” 就是 ,目的是 。 留仙 剑臣 “柳泉居士” “聊斋先生” “异史氏” 清 《聊斋志异》 据说他在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一时不知道怎么写开头,就乱写:“自二柳夹泉以来……”其实这是他在路上看到一眼泉两旁有两棵柳,考官不知道,以为他写的是典故,而自已不知道,就送了他“柳泉居士”这个称号。 书斋名 如松柏一样长寿、得享遐龄 《鬼狐传》 《聊斋》 记述 奇闻异事 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 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却有书香门风的家庭。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请不起教师,兄弟四人的教育,一直由父亲蒲槃承担。蒲松龄聪慧好学,经史过目不忘;且思维敏捷,文采斐然。 科举之路 19岁时,以县、府、院三试均第一名当了秀才,他的文章得到了淄川县知县、山东学政等人的赞赏。 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从此开始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征程。 53年考了十多次,72岁时继续参加了科举考试,因为年纪大,又考了多次,朝廷念其艰辛,就给了“岁贡生”头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落第自勉联 19岁时应童生试,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成为山东学政施闰章的座下弟子。 蒲松龄科举屡试不中的原因: 1.没有一个好老师有效的指导 施闰章生性好学,博览经史,工诗词古文学。但他不是“八股取士”的“科班出身”。施闰章录取蒲松龄根本就是一种误导和误判,因为蒲松龄他并没有按照八股文那种严格的要求来写文章,施闰章因为爱才把他录取为第一名。蒲松龄就以为我这样写,我就能够取得更高的功名了。 2.科举考试的应试能力不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龄48岁时,应乡试(考举人),因“越幅”被黜。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蒲松龄51岁时,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科举考试的答卷是有一定格式的,卷面有红线画出的横直格,每页的行数及每行的字数均有规定,如超越行、格随意书写者即为越幅。凡越幅者,即以违式论,试卷贴出,不予录取。 蒲松龄主观上和科举制度不能相适应,他自身所携带的小说家气质和当时社会环境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科举制度所要求的思维方式是恰恰相反的。 蒲松龄更擅长的是小说题材的风格,由于他常年搜集和创作离奇故事,无意识间培养出来了求异的思维习惯,表现为小说笔法多,形象思维多,富有想象力,善于文艺描摹。尽管文采非常出众,但他的八股文仍然不过关,不符合科举制度选拔的标准。 3.花了大量精力收集和编写“聊斋”系列 好友孙蕙写信劝他:“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 另一好友张笃庆和诗劝告:“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在第一次参加乡试失败的两年后,自认才学贯通古今的蒲松龄很受打击,郁郁不得志。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年仅23岁的蒲松龄找到了人生的又一大追求,他立志要写一部记录天地间所有奇闻异事的书籍。他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收集各种奇闻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