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康桥 徐志摩 再别康桥 2、徐志摩与剑桥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1921年922年,由于狄更斯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并开始创作新诗。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情结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此。 “再别”: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2、徐志摩与剑桥 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康桥,再会吧》)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等,新月派代表诗人,与闻一多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代表作《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沙扬那拉》等。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ch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新月派与“三美” 新月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音乐美,表现为诗歌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每节诗的行数相同,每行诗的字数基本相等。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诗的每一节几乎都可以看作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三美 正音 河 畔( pàn ) 青 荇( xìng ) 揉 碎( róu ) 长 篙( gāo ) 漫 溯( sù ) 斑 斓( 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小组讨论:你觉得诗歌哪些地方写得很美,为什么? 提示:可以从三美角度分析。 音乐美 《再别康桥》的“三美” A、押韵: 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音乐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