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提优小测 综合提优 第1章 发酵工程 一、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前要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种蒸馏水来培育检测 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 C.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 D.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下列是某同学分离高产脲酶菌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 A.选择农田或公园土壤作为样品分离目的菌株 B.在选择培养基中需添加尿素作为唯一氮源 C.适当稀释样品是为了在平板上形成单菌落 D.可分解酚红指示剂使其褪色的菌株是产脲酶菌 3.在制作发酵食品的学生实践中,控制发酵条件至关重要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 A.泡菜发酵后期,尽管乳酸菌占优势,但仍有产气菌繁殖,需开盖放气 B.制作果酒的葡萄汁不宜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制作泡菜的盐水要淹没全部菜料 C.葡萄果皮上有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好葡萄酒后,可直接通入无菌空气制作葡萄醋 D.果酒与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25℃,泡菜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 4.培养基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霉菌时,培养液调至酸性 B.培养细菌时,培养基调至强碱性 C.培养厌氧微生物时,提供无氧的条件 D.培养乳酸杆菌时,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5.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在使用前,可以用紫外线照射30min,以杀死物体表面或空气中的微生物,在照射前,适当喷洒石碳酸或煤酚皂液等消毒液,可以加强消毒效果 B.牛奶使用巴氏消毒法处理,在100℃煮30min,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微生物,且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 C.在实验室中,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6.我国科学家从北极分离、鉴定出了一种耐冷细菌,过程如下:①接种在人造海水中,15℃条件下振荡培养3小时;②梯度稀释后将样品涂布在TYS培养基中(0.5%胰蛋自胨、0.1%酵母提取物、1.5%琼脂),15℃条件下培养7天;③挑取生长的菌落,进行划线,15℃条件下培养后选择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培养、鉴定和保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YS培养基是含有机碳源、氮源的固体培养基 B.人造海水、培养皿等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C.涂布后再次划线培养的目的是进一步纯化所得菌种 D.分析所有菌落,能还原采样点所有微生物的种类与含量 7.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腐乳制作过程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其中毛霉和根霉为互利共生关系;②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易计数活菌数目;③一个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④纤维素分解菌鉴定时在培养基中加入尿素为唯一氮源;⑤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应先去除葡萄的枝梗,再进行多次反复冲洗;⑥制作泡菜时要选火候好、无裂纹、无砂眼、盖子吻合好的坛子,需要加水密封,目的是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A.1项 B.2项 C.3项 D.4项 8.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可来源于原材料中存在的天然微生物 B.一般以单一菌种的固体发酵或半固体发酵为主 C.杂菌情况不明、过程的控制缺乏标准等会造成发酵食品的品质不稳定 D.不同微生物在发酵时所需的最适温度可能不同 9.下列有关米酒、酸奶、泡菜等传统发酵制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米酒时添加“酵头”的目的是接种酿酒酵母 B.米酒发酵液中冒出的“气泡”都来源于酵母菌的有氧呼吸 C.酸奶和泡菜制作中均需要及时通氧,保证乳酸菌的有氧呼吸 D.为避免杂菌污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