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司马迁 司马迁,字 (朝代) 家, 和 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 是我国最早的 ,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子长 西汉 史学 文学 思想 纪传体通史 《史记》,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史记》130篇 52万余字 本纪12 世家30 列传70 表10 书8 作者作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 本纪: 记帝王。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述诸侯。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叙人臣。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表记大事记。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经济生活等。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与编年体相对。 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都依照《史记》体例。 《史记》地位评价 ■《汉书》刘向称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善于叙事,说理透彻;雄辩历史却不至于华而不实;行文朴素却不粗俗;直书其事,不弄虚作假;记事详实准确,不妄加赞美,不隐帝王恶行。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以上苏轼语)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后人续)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史记》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作者作品 探究自然现象和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古今历史变革的进程,成就自己的一家学说。 世俗的人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 情意诚挚恳切 怨恨 我 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作名) (时间)隔了很久。阙通缺 责备 使动用法 司马迁自谦之词 对人的敬称 责任 用 在 转折,却 第一段: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希望 第一段译文:太史公像牛马一般供人驱使的仆役(愿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两次向您致意。 少卿足下:前些时候,您写信给我让您受辱了(承蒙您屈尊写信给我),教导我与人交往要谨慎,(并以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