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10000年前后的玉蟾岩遗址文化堆积中发现的水稻植硅石表明,水稻在食物中可能不占主要地位。距今7000年前后,仰韶文化早期的姜寨和史家遗址人骨同位素分析表明,粟黍在居民饮食中所占比重已达到75%-85%。这种变化能说明( ) A. 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B. 原始村落的扩张 C. 石器制作技术的进步 D. 原始农业的发展 2. 甘肃出土的竹简记载:“戍卒,张掖郡居延广都里,大夫,虞地,年卅四”“河南郡荧阳桃邮里,公乘,庄盱,年廿八”。这些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 汉代官吏选拔制度 B. 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C. 汉代户籍管理制度 D. 秦朝户口分类登记制度 3. 南朝齐人萧子良记述了东晋南朝的布匹价格变化:东晋初“十倍于今”,刘宋元嘉年间“匹准五百”,南齐初“匹裁三百”,今“入官布好,匹堪百余”。该变化缘于( ) A. 庄园经济发展迅速 B. 纺织规模扩大 C. 棉花种植推广较快 D. 纺织工场增多 4. 宋代“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丧嫁娶,无一不用乐”。“时有以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得官”之人因战乱离散至浔州平南县,“教土人合乐”,南宋时仍“能传其声”。这些现象体现了( ) A. 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 B. 礼乐文化在乡里盛行 C. 理学思想与岭南文化的融合 D. 音乐教育在岭南推广 5.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设法招徕移民,赴台谋生之人日多。乾隆五十三年,协办大学士福康安道,对台湾“稽查奸匪不可不严,而百余年来,休养生息,贩运流通,实与内地无异”。由此可知清政府( ) A. 重视台湾的开发与治理 B. 改变闭关自守政策 C. 注重提升台湾海防地位 D. 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6. 1887年,总理衙门计划调整俄商贩运的小京砖茶出口税率,每百斤由六钱调至二两五钱。此举遭到俄国驻京公使的反对,称其违背了“凡税则修改须两国商议”的条约规定,并要求取消。这反映了( ) A. 收回利权运动加剧民族矛盾 B. 领事裁判权保护俄国利益 C. 晚清中国关税自主权维护的艰难 D. 片面最惠国待遇使关税主权丧失 7. 1907年,《中外日报》刊载《论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成》评论道:“前数年论时务谋政策者,不日转弱为强,即日易危为安,今则无暇为此门面语,直当日:救死而已矣,救亡而已矣。”该评论折射出( ) A. 维新思想的传播 B. 社会改革的进步 C. 立宪运动的兴起 D. 革命派的觉醒 8. 中央苏区各级党组织在乡村广泛建立读报组,以读报小组的形式集体阅读党报。闽浙赣省苏维埃大会要求各村建立俱乐部,开展读报工作,1933年7-8月,“10个县成立俱乐部357个”,各俱乐部应“读报八次”。这些举措( ) A. 旨在提高苏区群众文化水平 B. 体现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视 C.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凸显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性质 9. 1947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经济紧急措施方案》,决定禁止黄金买卖及国外币券境内流通,废除出口补助进口附加税办法,严格管制物价,禁止投机垄断与囤积居奇。该方案反映了( ) A. 战后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B. 战争导致经济结构不平衡 C. 国民政府试图稳定急剧恶化的经济形势 D. 国民政府的金融管制加剧民众敌对情绪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两次致信教育部,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他强调要充分兼顾“工作学习和娱乐休息睡眠两方面”,发出“要使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这些指示( ) A. 明晰了当时教育发展的方向 B. 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 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助于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 11. 1985年,温州已有80多万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转向经营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