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6779

16.2《六国论》课件(共40张PPT)2020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70167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2020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六国论 宋 苏洵 题目解说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 为分两种: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本文即史论。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上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借古讽今。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 作者介绍 苏洵(1009—1066年), 著名 ,字 ,号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 行世。 北宋 散文家 明允 老泉 《嘉佑集》 历史著名三大策论: 过秦论、封建论、六国论 比较记忆 苏洵 字明允,自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作品集《东坡全集》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作品集《栾城集》 苏轼 苏辙 家庭链接 汉朝 三个史学大家-- 曹魏三个诗词大家-- 宋朝三个散文大家-- 明朝三个文学大家-- 班彪、班固、班昭 曹操、曹丕、曹植 苏洵 、苏轼、苏辙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秦 赵 魏 韩 楚 燕 齐 北宋所处的时代和战国有何相似之处? 地缘战略 背景介绍 北宋疆域示意图 战国疆域示意图 创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chán]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和燕—前221年灭齐,统一全国。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和宜安,被赵将李牧击———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一 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二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三 秦灭六国时间表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文本研读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 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兵器 好。 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有人 率:都,皆 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完:保全。 分析课文 总起段的层次 提出观点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 弊在赂秦 总 分 总 文本研读 第二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 寸之地。 用攻战(的办法)而夺取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大的地方 它的实际数目 所最想要的(东西) 最大的忧患 厥,其,他的,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祖辈与父辈. 同“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