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望 杜甫 杜甫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壹 齐读正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ǐ sāo shēng zān 自由试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贰 肆 理清诗意,品读情感 1.诗中哪一句诗直接刻画了杜甫的形象?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骚”,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愁绪缠绕,白发愈搔愈少。头发稀少,几乎不能插簪。 2.诗人为何而愁?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愁 国都沦陷,残破不堪;山河依旧,世事全非。春临长安,草木丛生;春色寂寂,满目凄然。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愁 感伤时世,见花难禁涕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魂悸惊心。/感伤时世,花也在流泪;怅恨别离,鸟鸣也惊心。 ·以乐景衬哀情。此两句借花鸟这一乐景表现哀情。移情于物,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抒发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 愁 诗歌题为《春望》,春天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在诗人笔下,长安城内草木疯长,诗人更是对花落泪、闻鸟惊心,为何出现如此景象? 安史之乱 愁 愁思之一:国破城空,忧国伤时 烽火连三月,技术抵万金 愁 战火连绵,杀伐不断。 音讯难得,一信万金。 愁 愁思之二:思家悲己 忧国伤时 伍 小结情感 45岁的杜甫未老先衰 国家层面 思家悲己 个人层面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