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0972

4 无处不在的空气(共2课时)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0-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841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无处,在的,空气,2课时,教案,格式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二单元 气体 液体 固体 4 无处不在的空气(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够举例说明空气充满各处,空气流动形成风。 2.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列举多种证明空气充满各处的事实,并利用这些证据归纳得出空气充满各处。 3.探究实践: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态度责任:对常见物体的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乐于倾听他人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找空气充满各处的事实,设计证明空气存在各处的方法,以事实和实验现象为证据,归纳得出空气充满各处。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寻找空气充满各处的事实,设计证明空气存在各处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 创设情境 聚焦问题 (一)根据情境思考与空气有关的问题 教师播放图片:风车转动、泡泡在空中飘浮等。 播放后学生思考:“刚刚的图片里,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这些景象和空气有关系吗?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问题。(学生一般会想到风车转动是因为有风吹动它;泡泡飘起来是因为有空气在里面等。)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对于学生认知准确的,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认知不准确的加以引导。 (二)聚焦问题 谈话:哪些地方有空气?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 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风车转动、泡泡飘浮)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空气与自然现象的联系。教师及时反馈评价,既增强学生自信心,又纠正认知偏差,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以开放性问题“空气存在的位置”聚焦本节课核心内容,引发学生好奇心,驱动探究欲望。 板块二: 探究与实践 (一)观察较大空间和狭小空间中的空气 1.结合已有经验说明较大空间中有空气。 (1)提问: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调查,说一说空气都会在哪里? 学生回忆曾经在教室里、操场上较大的空间中“捕捉”空气。 (2)小结:在教室里、操场上较大的空间中有空气。 2.通过实践证明狭小的空间中有空气。 (1)设计实验方法。 谈话:在这样较大的空间中我们可以找到空气,那么在一些狭小的空间中,是否也有空气存在呢?想一想,有哪些物体中有很多狭小的空间?怎样证明狭小的空间里有空气?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将粉笔、石头、海绵依次放入水中,物体表面冒出气泡。 (2)学生实验。 (3)交流小结。 学生描述自己的发现。 小结:粉笔、石头、海绵内部等狭小的空间中也存在空气。 (二)制造风,了解风与空气的关系 1.提问: 你能想办法制造一股风吗?说一说:风与空气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2.设计实验。 教师提供蜡烛、火柴、气球、纸条、羽毛、流苏、纸片、风扇等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制造风的方法,教师可将教材中图示在大屏幕上,供学生参考。 全班交流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 根据全班同学设计的各种方法开展实验。 邀请几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制造风的方法,如吹蜡烛,用纸片或风扇扇风,给气球放气吹纸条、羽毛、头发等。 4.归纳总结。 小结:风是空气流动的结果,空气无处不在,风可以在有空气的地方产生。 从学生熟悉的大空间(教室、操场)过渡到易被忽视的狭小空间(物体空隙),通过“物体入水冒气泡”的直观实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现象,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深化对“空气无处不在”的理解。 要让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提供多样化材料,鼓励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不同方法制造风(吹蜡烛、扇纸片等),让学生自主归纳“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