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2230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360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西省,试卷,语文,联考,第一次,学期
  • cover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 房伟(作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出现了很多抗战题材作品。《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①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能否也请邱老师具体谈谈您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邱田(评论家,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首先,这是一部战后的回忆之作,这种“后记忆”式的写作是抗战文学近期值得关注的新类型;其次,这部百岁老人口述史也是对百年中国的一次回望。与西南联大同学汪曾祺的书写相比,杨苡口述史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也道出了女性在战争中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困境。战争的伤痛深入骨髓,创伤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脑海深处愈加清晰,杨苡通过口述重返记忆之场,将经过沉淀的战争记忆诉诸笔端,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如实记述,亦是对个体情感的再度抒发,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叙事……当然,杨苡的这部作品属于口述史,虽然余斌尽力保存了讲述者的语气和口吻,但毕竟在艺术表现上弱了一点,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重要的有关抗战的优秀之作。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我们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记述,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家国情怀与儿女情长兼具,写下的是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的命运。里面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巴金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偶像,但他对待“粉丝”杨苡的态度是那样老成又严谨。在抗战中,杨苡从一位不知世事的天津大小姐蜕变成为朴素勇敢的后方知识青年,这中间的种种磨砺及心路历程,对今天的青年人未尝不是一种启发。《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问世无疑在提醒读者,抗战文学不是历史遗迹,而是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自新。 房伟:在您看来,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战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呈现出哪些不同的特征?在这些抗战文学之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质与价值观诉求? 邱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创作视角与表现手法,只是需警惕以后见之明评判前人的创作,比如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时效性与传播度很重要,对美学价值不应苛求。谈到抗战文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抗战文学大多沿袭革命文学传统,新世纪抗战文学则是百花齐放,这其中不仅有文学文本的创作,还应包括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抗战文艺是一种广义上的抗战文学,抗战文学并不止于抗战时期的创作,在和平时期的回溯与重提仍有其自身意义。如果说一以贯之的特质,大概是创作者对历史和生命的尊重,以及中国人民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这一点在世界文学范畴内也应是如此吧?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当下对战争的回望,一定会包含新的思考与新的意识,同时也是通过不断重申历史,提醒人们勿忘往昔伤痛,警惕对战争记忆的扭曲与改写,避免对历史记忆和民族伤痛的遗忘。然而,抗战文学的创作并非无可指摘,我也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在您看来,( )? 房伟:中国抗战文学目前形成了一些固定范式。近些年来,抗战影视剧比较流行,我觉得中国抗战影视剧特别是电影,都比较擅长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将战争本身的宏大美学发挥到了极致。但相对而言,描写战争之中生活形态的作品,相对就少一些,《四世同堂》是一个特殊的例子,这部作品的很多细节都显示了战时北平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就是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也有很多不足。我们很多抗战文学,更擅长非黑即白的道德化叙事,而对于战争之中人性的复杂性则揭示得不充分。《四世同堂》则不是这样,我个人非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