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测评卷(一)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焦裕禄精神都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是激励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焦裕禄出生于兵荒马乱、战火频仍的旧社会,生活贫困。抗日战争期间,他被日军暴打,并被作为“特嫌”关进监狱,后来被送到抚顺煤矿当特殊劳工。繁重的劳动、非人的生活把他折磨得只剩皮包骨头。1946年,24岁的焦裕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焦裕禄作为有土改经验的干部被抽调到南下工作大队前往新解放区开展工作。在河南省尉氏县,他积极参加剿匪反霸斗争,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称赞。淮海战役打响后,焦裕禄带领一千多人,历尽艰苦,最终把战略物资送到了前线。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焦裕禄先后担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区长,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等职务。1953年6月,焦裕禄被抽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参加工业建设。1962年6月,由于工作突出,焦裕禄被调到河南省尉氏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同年12月,他又被调到河南省兰考县,先后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④20世纪60年代,兰考县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当地有段顺口溜:“吃也愁,穿也愁,住也愁,烧也愁,出门愁,进门愁,前也愁,后也愁,白天愁,夜间愁……愁来愁去没个头。”全县36万人,灾民就有19万多人。大批灾民外出逃荒要饭,工农业生产形势严峻。焦裕禄没有被巨大的困难吓倒,以“不改变兰考面貌,死不瞑目”的决心和斗志,带领全县人民向“三害”发起猛攻。 ⑤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深入“三害”第一线,由于长期劳累而积劳成疾,他的肝病不断恶化,直至肝癌晚期,他依然坚持工作。弥留之际,他向组织提出死后把他埋在沙丘,以便看着兰考人民把“三害”治好。 ⑥焦裕禄对群众的那股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铸就了伟大的焦裕禄精神。 ⑦焦裕禄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沉挚爱,燃尽了生命之火,铸就了一座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最经典概括和最本质表达。 ⑧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深入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儿子,而且发誓做人民的孝子。他要求“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曾冒雪来到梁孙庄梁俊才老人的家里,一句“我是您的儿子”,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 ⑨焦裕禄到兰考县后,面临的是两手向上、依赖救济,还是艰苦奋斗、改变兰考县面貌的两难境地。长期革命斗争练就的顽强意志,使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治理“三害”上,焦裕禄生前办公室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原兰考县委初建时买的,早已破损不堪。 ⑩焦裕禄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坚持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求实效。他一连几个晚上住在肖位芬的牲口屋里,向这位老饲养员请教改变兰考县面貌的办法,知道了沙土窝里能种泡桐树(焦裕禄当年组织种下的泡桐树如今长大成林,被称为“焦桐”),能挡风压沙。从1963年8月到11月,焦裕禄组织除“三害”调查队,跋涉2500余千米,终于摸清了“三害”的底细。 焦裕禄以“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气概,和“三害”展开了猛烈斗争,发出“不达目的,我死不瞑目”的铮铮誓言。1963年夏季,大雨下了七天七夜,面对大雨和洪水,焦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