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3082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30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2025-2026,学年
  • cover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相思之苦,悟人性温情”为核心,立足《涉江采芙蓉》“景情交融”的艺术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意象解读—现实共情”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情感体悟。避免浅层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乱世游子的离别之痛,理解“相思”背后共通的人性温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涉、遗、顾、浩”等文言实词,理解“采之欲遗谁”“长路漫浩浩”等句子的含义,积累“以乐景衬哀情”“转换视角”的表达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芙蓉、兰泽、长路”等意象,梳理诗歌“采花—思人—难聚”的情感脉络,对比古今离别场景,培养辩证思维与情感共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清丽自然、哀而不伤的风格,体会“景中含情、情中蕴理”的审美境界,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离别相思的审美理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古诗十九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色,认识“离别相思”作为人类共通情感的文化价值,树立珍视情感、理解他人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涉江采芙蓉—采花无寄—回望故乡—忧伤终老”的情节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转换视角”(设想对方亦相思)的情感逻辑;结合现实,探讨诗歌中“相思温情”的当代价值,避免对离别主题的片面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营造离别氛围)、意象分析法(解读情感内涵)、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现实关联)、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涉江采芙蓉》意境动画(江景、芙蓉、游子)、文言字词清单、古今离别场景对比图;印发诗歌文本与“意象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平沙落雁》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意象激趣,走近相思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古典意象图(江水澄澈,芙蓉盛放,游子立于江边,手持芙蓉遥望远方);②当代离别图(车站送别,家人挥手,朋友在车窗外交谈),配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却不能与你相伴”。 问题引导: “同学们,无论是千年前游子手中的芙蓉,还是现在车站里挥动的手臂,‘离别’与‘相思’始终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的《涉江采芙蓉》,就用短短40个字,写尽了乱世游子的相思之苦———他为何要涉江采芙蓉?这份芙蓉最终送给了谁?让我们走进诗歌,探寻这份跨越千年的深情。”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出自《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多写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为理解诗歌奠定文化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情节 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平沙落雁》舒缓古风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诗歌的节奏与哀婉氛围,标记易错字音(“涉”shè、“芙蓉”fúróng、“遗”wèi、“浩”hào、“终”zhōng)。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多”后稍作停顿,突出动作与场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欲”“在”后停顿,体现疑问与怅惘)。 角色读:邀请学生分饰“游子”与“旁白”,“游子”读抒情句(如“采之欲遗谁”“忧伤以终老”),“旁白”读写景句,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游子的孤独与思念。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涉 shè 渡水 涉江采芙蓉 强调“主动渡水”,体现采花的执着 遗 wèi 赠送 采之欲遗谁 读音易误读为“yí”,需明确“赠送”义 顾 gù 回头看 还顾望旧乡 不是“看”,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