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3663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0-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235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2025-2026,学年
  • cover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教案 一、教学理念设计 以“品亡国之痛,悟愁绪之深”为核心,立足《虞美人》“情景交融、以喻抒情”的艺术特质,通过“字词句夯实—意象解读—历史共情”的递进教学,兼顾文言基础与情感体悟。避免浅层化解读,让学生在诵读与探究中,感受李煜的悲苦心境,理解“以水喻愁”的艺术创新与词作的永恒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了、堪、砌、朱颜”等文言实词与“何时了”“又东风”等关键句式,积累“以水喻愁”“今昔对比”的表达技巧,提升古诗词语言解码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江水”等意象,梳理诗歌“叹时光—忆往———抒愁绪”的情感脉络,对比李煜前后人生境遇,培养辩证思维与历史共情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词作“哀婉深沉、悲壮苍凉”的风格,体会“以具象喻抽象”的审美境界,能撰写简短赏析文字,表达对“愁绪”的审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李煜词作“情真意切”的特点与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认识“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关联,树立尊重历史、体悟经典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春花秋月—雕栏玉砌—一江春水”的意象脉络;掌握重点文言字词,赏析“今昔对比”“以水喻愁”的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亡国之痛;结合李煜生平,探讨“愁绪”的多重内涵(亡国、失家、个人悲剧),避免对情感的片面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 教学方法:情境诵读法(营造悲怆氛围)、意象分析法(解读愁绪内涵)、小组合作探究法(深化历史关联)、多媒体辅助法(呈现图文素材)。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包含李煜生平动画(从帝王到囚徒)、《虞美人》书法作品、五代十国地图;印发诗歌文本与“意象分析表”;准备古风音乐《广陵散》(悲怆版)伴奏。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历史激趣,走近李煜 素材呈现:课件展示两组画面:①南唐后主李煜帝王时期画像(锦衣华服,端坐龙椅);②李煜被俘后画像(衣衫朴素,面容憔悴,立于窗边望月),配文“从九五之尊到阶下囚,他的人生,比任何戏剧都更跌宕;他的词,比任何文字都更悲苦”。 问题引导: “同学们,这位从帝王沦为囚徒的诗人,就是李煜。他在被俘后的一个月夜,写下了《虞美人》这首绝命词,也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词中‘春花秋月’本是美景,为何他却问‘何时了’?‘一江春水’又为何能成为千古名句?让我们走进这首词,读懂李煜的悲苦与绝望。” 背景补充:简要介绍《虞美人》创作背景———北宋灭南唐后,李煜被俘至汴京,封为“违命侯”,过着屈辱生活。公元978年七夕(李煜生日),他写下此词,宋太宗听闻后大怒,赐毒酒将其毒死,此词遂成绝唱,为理解诗歌奠定历史基础。 (二)初读感知:字词句夯实,梳理情节 1.分层诵读,正音辨韵 听读:播放配乐朗诵(配《广陵散》悲怆版音乐),学生闭目聆听,感受词作的哀婉节奏与悲壮氛围,标记易错字音(“了”liǎo、“堪”kān、“砌”qì、“颜”yán、“愁”chóu)。 齐读:学生跟随音频齐读,教师指导节奏:“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何时了”“知”后稍作停顿,体现疑问与怅惘);“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不堪回首”重读,凸显时光流逝与亡国之痛)。 角色读:邀请学生分饰“李煜”与“旁白”,“李煜”读抒情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旁白”读写景句,通过角色代入,初步感知李煜的绝望与悲苦。 2.字词句精读,突破文言障碍 字词积累:发放“文言字词清单”,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完成,小组互助答疑,教师重点点拨: 字词 拼音 释义 诗句示例 延伸理解 了 liǎo 完结,了结 春花秋月何时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