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 声声慢 李 清 照 贰 叁 走近词人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人(柳永、周邦彦、晏殊),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在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著有《漱玉词》。 创作以靖康之变后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生活 内容———闺怨离愁 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乡、思国情感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人生经历(写作背景) 1084年:李清照生于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婚后两人情投意合,共赏文物。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时李清照46岁。 1130年:李清照南渡流徙浙东一带,孤苦飘零。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遇人不淑,后与张汝州离婚。 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国破家亡夫死、孤苦飘零、祸不单行 愁 李清照晚年作品。她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亦因病先她而去,且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二人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于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她写下了这首融人自己生活感受的词。 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写作背景 注意注音、易错字 整体感知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的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况得尽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再读感知 词眼:愁 请找出词中直接抒发“愁情”的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抒胸臆 品味愁情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动 作 环 境 感 受 茫然无着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语言特点:连用7个叠词 作用(表达效果): (1)音韵上,徘徊婉转,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 (2)感情上,层进式地揭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 (3)内容上,为全词定下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鉴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间接抒情: 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 酒 秋风 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等。 了解作者选取以下意象的情感表达。 酒 雁 黄花 梧桐 风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借景抒情 间接写愁 意象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苏幕遮.怀旧》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