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2页,四道大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叙述都应该是事后叙述,因为只有发生了的事件才适合叙述,未发生的事件则无法叙述。而预叙则不同,预言的是将要发生而还未发生的事。古人认为,神的旨意通过“象”来体现,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因此,预叙一般是以占象开始,以验证结束,其叙事动力来自命定观念,故又可称为“宿命叙事”。虽然大多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预叙只是零星地分布在文本中,在全书中的分量并不重,但它以独特的方式埋设伏笔,制造悬念,也赋予了作品不容忽视的艺术魅力。 明清以前,中国小说中出现较多的是明示性预叙;明清时期,则以暗示性预叙为主。暗示性预叙或可称“模糊预叙”,即隐约地预示将要发生的事情。“判词”或“兆象”采用象征、谐音、双关、拆字等手法,含蓄隐晦,暗示人物命运和事态发展。事主和读者都似懂非懂,这种预叙会使读者产生理解的不确定性,造成一种神秘、朦胧、含蓄的氛围,吸引他们继续“解密”。如《三国演义》中写刘备欲起倾国之兵为关、张报仇,诏隐士李意问吉凶。李意不言,只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又一一扯碎,以火焚烧,又画一大人仰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李意以图谶的方式暗示刘备后来兵败猇亭,被火烧四十屯联营,并死于白帝城的结局。再如《儒林外史》中写王惠向乩仙问功名前程,关帝降笔写出一首《西江月》,暗示王惠的命运结局,其中“两日黄堂”指“昌”字,暗示他将做南昌太守;“琴瑟琵琶”中有八个“王”字,而宁王在玉牒中排行第八。这类预叙若要实现表达效果,就必须满足读者精通相关知识的条件,这样他们才能与小说作品建立某种不宣自明的阅读契约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小说家在预叙时往往会无视社会生活多层面的复杂关联,忽视了人的反思与抗争精神,极端的命定因果观念消解了故事中可以充分挖掘的潜在意义与价值,这就大大限制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 (摘编自万晴川《论古代小说中预叙的民族特色》) 材料二: 《红楼梦》全书都贯穿着预叙,毫不夸张地说,在前八十回中,随处都可以找到一些具有预言性、带有暗示色彩的语句。从预叙在作品中被集中、频繁地运用这一现象来看,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无心插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熟的预叙方式与全书人物的塑造、故事的叙述有机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意蕴丰富、情节饱满、逻辑严密的预叙系统。谈到预叙,有人会问: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归宿到作品的最后肯定都会一一写到,读者到时一看便知,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提前对人物的命运、归宿进行交代呢?他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一书具有宿命色彩,这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印象,应该说与作品中预叙手法的反复运用有较大的关系。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从出生开始,其所作所为,就被一双看不见的手牢牢控制着,自己无法改变。不可否认,带着宿命色彩的预叙虽事先透露了故事的结果,破坏了读者发现最终结局的阅读期待,但它却造成另一种性质的心理紧张:小说的艺术核心已不在结果,而在通向这一结果的过程。所以,结果的提前预告不是缩小而是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而这显然是作者希望达到的艺术效果。 不过,作者的目的并不仅止于此。作品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回集中使用了预叙的手法。警幻仙姑按照宁、荣二公的嘱托,提前告知家族未来的命运,规劝贾宝玉“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遗憾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