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3718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0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682074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PPT,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课堂导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非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作品介绍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 作者运用大胆的想象、艺术的夸张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将现实社会同阴曹地府统一起来,将人与鬼统一起来,从而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完成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 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知人论世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南宋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请来教书先生陈最良教授小女儒家圣贤,女儿杜丽娘受《诗经》中的情歌启发,萌动春心,更是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之后为情所困,伤情而死,后被葬于牡丹亭旁。 三年后,书生柳梦梅赴临安赶考,经丽娘墓时拾得她自画像,日日欣赏仰慕,丽娘幽灵显现,与梦梅幽会,之后还魂重生,私下结合。可太守杜宝视女儿为妖孽,甚至诬告柳梦梅盗掘女坟,于是杜丽娘上诉朝廷,梦梅又金榜题名,二人的爱情打动皇帝,最后经皇上做主,父亲杜宝才认可二人的婚姻。 故事梗概 在明朝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当中,儒家程朱理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发展。理学极力宣扬禁欲主义 ,把“人欲”看作“天理”的对立物。(朱熹“存天理, 灭人欲”)明朝时期更加运用程朱理学的“饿死是小,失节事大”“三从四德”礼法来约束并规范女性的行为。 时代背景 汤显祖少年时受学于罗汝芳,罗是泰州学派王艮的三传弟子,这一学派承继了王守仁哲学思想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加以发展,又称“左派王学”。这个学派抨击程朱理学,怀疑封建教条,反对束缚个性。万历年间左派王学的最突出代表人物是李贽。 时代背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tè chà yuán sháo 皂罗袍 诵读感知 文本细读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是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这一句使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心中的期望与失落,无奈。 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艳丽眩目,叩开了少女的心扉,她也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 ———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文本鉴赏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 断井颓垣———井干涸、回填,院墙坍塌,残缺不全,破败的景象。 “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丽娘从“姹紫嫣红”看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而“断井颓垣”象征着那阴冷的生活环境。明媚的春光被辜负,自己美丽的青春也只能在深闺中埋没!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文本鉴赏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直抒胸臆 对比 杜丽娘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