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月考试题 2025.10 本试卷共11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原创一般来自假设和猜想,是一个不断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复杂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归纳。假设和猜想的创新性至关重要。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选不准,即使花费很大精力,也很难做出成果。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有研究表明,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要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摘自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好奇心驱动是指通过教育方式推动好奇心由内驱力转化为动机驱动,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中关于科教融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实际上,高等教育更偏向于对人类社会已经编码化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传授和学术化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学术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好奇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时期的科学引导,创新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不能仅由高等教育提供,所以,应从基础教育时期开始加强对儿童科学好奇心的培养。 注重选拔优秀学生投身基础研究,通过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助其成长为未来科技领军者。为解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水平人才紧缺问题,教育部在部分高校推出了“强基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将好奇心驱动与国家需求驱动结合,吸引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成为科技人才后备力量。 在国家层面出台更多政策扶持基础研究,建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体系。基础研究不仅需要自由空间及社会给予的宽容态度,也需要政府给予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基础研究与新技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基础研究能够为新技术提供原理,新技术反过来会拓展基础研究。所以,应基于校企合作探索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企业以适当形式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支持;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扩大基础研究的资金来源;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让科学家潜心搞研究。 (摘编自李珍《好奇心、创造性思维与科技创新》) 材料三:好奇心会激活记忆回路,帮助大脑更好地保留新信息。一项发表于2014年的研究进行了这样的实验:研究者会询问参与者一些日常琐碎的问题,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