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25086

【浙美版】美术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10课《连年有余》精品课件(28页)+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视频

日期:2025-11-02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557798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设计,素养,核心,28页,课件,精品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连年有余》教学设计 课题 连年有余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年级上 教材分析 本课以“连年有余”为主题,重在通过引导学生赏析了解中国传统剪纸文化,构建 “文化 — 作品 — 技法”三维内容体系,区别于侧重古板的手工实践教学,更贴合学生视觉认知,用故事化表述、高清图增强趣味,且紧扣美术课标,明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最后拓展中国传统鱼纹以及“连年有余”相关图案。既有美术理论知识、又有实践体验,还有文化传承,教材整体有趣新颖。 2022新课标要求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的提升。它鼓励实践与应用,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中,并重视跨学科学习以培养多元视角。同时,加强信息素养以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促进个性化发展。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1、艺术表现:在赏析连年有余剪纸作品后,尝试用剪纸、绘画等形式再现鱼形纹样和吉祥构图,提升剪纸与绘画的艺术表现能力。2、创意实践:学习后能够为“连年有余”剪纸编写趣味故事并配上剪纸插画、手抄报等,将传统剪纸与创意故事结合,培养创新思维。3、通审美感知:通过观察连年有余剪纸的造型、色彩、纹饰,感受其外在的民俗美感,培养对传统剪纸美的敏感度和感知能力。4、文化理解:了解“连年有余”剪纸背后的历史文化,理解剪纸所承载的祈福纳祥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具备简单绘画剪纸能力,但对专业技法接触较少,需直观示范,对剪纸技法的掌握、对应的含义、内容仍需加进学习。需通过实践直观分析激发认识判断和手工能力等。 重点 让学生明确剪纸鱼并非单纯的 手工实践教学,而是中国传统文化非遗的传承等。掌握剪纸鱼的相关技巧方法。 难点 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又能深入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避免 “文化与美术脱节”。 材料准备 “连年有余”图片、鱼纹高清图以及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2、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常道"连年有余"来表达祝福,也会买来很多和鱼有关的装饰品。鱼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寓意?试试用剪纸的艺术形式探索有趣的中国鱼文化吧!(出示图片) 观看图片和视频。 初步思考课堂问题,让学生了解本课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一、新知讲解 小贴士剪纸的由来中国剪纸的起源可追溯至汉代,最初是随造纸术诞生的“刻纸”,早期多用于祭祀与礼仪,材质也从皮革、金箔逐渐过渡到纸张。(出示图片)小知识"连年有余"年画和剪纸是用"连""余"的同音字"莲""鱼"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出示图片)小贴士青铜器鱼纹的历史渊源鱼纹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当时已出现在彩陶上。商周时期,青铜器成为礼器,鱼纹从仰韶文化的主要崇拜变成了次级崇拜,多以辅助纹饰的角色出现在青铜器上。说一说:生活中的鱼与鱼形纹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答:相同点:生活中的鱼和鱼形纹样,最大的相同点是长得像。它们都有头、有尾巴、有鱼鳍,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鱼。(出示图片)答:不同点:一动一不动:真的鱼会在水里游,是活的。而鱼形纹样只是一个图案,是画在纸上、或者刻在东西上的,不会动。一变一不变:真的鱼会长大,颜色也可能会变。而鱼形纹样的大小和颜色永远都不会改变。(出示图片)剪纸鱼的制作步骤(出示图片)提示:抓住鱼的特征,大胆地变形、概括和夸张,表现鱼的形态和动感。小技巧变形:给鱼一个全新的身体。(出示图片)概括:抓住重点,简单表达。(出示图片)夸张:放大一个特点。(出示图片)在剪鱼身体的时候,不把它剪得光溜溜的。在鱼鳍、鱼尾或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