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沁 园 春 长 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的手法。 感受革命领袖的伟大革命抱负和豪放胸襟,理解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理解青春的价值,激发青春的热情。 导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孤寂忧愁 清净无为 沉郁壮阔 倦于漂泊思念故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导入 诗歌分界线 古体诗 近体诗 歌 行 吟 诗经体 楚辞体 乐府体 绝句 律诗 白话写诗;不受格律束缚; 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五四 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唐代 诗经 楚辞 古乐府 唐诗 元曲 现代新诗 宋词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写作背景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当时的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镇压。谁将成为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写《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毛泽东32岁,这一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8月从韶山到长沙,9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他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 诵读全文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整体感知 立、看、怅、问 上阙 下阙 眼前景 以词人的活动(动作)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携、忆、记 忆往事 意 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 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如何由意象到意境? ‖“意象” (一)意象美来自景物的选取 1、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 水底的游鱼 2、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 以壮景抒豪情 《沁园春 长沙》的意象 (二)意象美来自意象的表达 1.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喜爱。 李可染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2、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鹰飞的矫健和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整体感知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图画? (请用四个短语概括)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