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礼中学 2025 年下学期 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高一语文 时量:150 分钟命题人: 一、阅读(77 分) 分值:150 分审题人 (一)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5 分) 以下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3 分) 闻一多提出“三美”诗学理论,其中“建筑美”指“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在 《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有很好的体现。 浪漫主义诗歌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个人主观体验,想象丰沛,语言自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致云雀》均属于此类作品。 《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是当代作家茹志鹃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与《百合花》有着相近的风格,不以情节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指三种艺术手法,“赋、比、兴”指《诗经》的三大体例。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沁园春·长沙》上阕描写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其中激荡着词人澎湃的革命豪情,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几句切换到对话语气,仿佛在自问,又仿佛在遥问往昔友人,旨在唤起青春旧志、召唤并肩前行的革命战友。 《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以一系列动词表现了一家大小齐上阵的劳作画面,其中“小儿拔秧”显得顽皮可爱,成为紧张农事画面中的一抹亮色。 《芣苢》中以六个动词的变换,准确地写出了由采摘而至收盛的全过程,同时也表现了妇女采摘劳动的劳累与辛酸。 以下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是( )(3 分)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雪峰落日的视觉画面与石砾滑坡的听觉形象叠加,共同表现了下坠的动势,营造了紧张感,侧面表现出攀登者在这一高度坚持的艰难。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攀登者渴望“雄鹰”、“雪豹”等自然界的强者来鼓舞自己,但他最终与“小得可怜的蜘蛛”取得了默契,后者象征坚韧而谦卑的生命。 《红烛》中,诗人赋予蜡烛“红”的属性,其核心寓意与民间节庆相关,它指向一种热烈的氛围,以此象征诗人对光明未来的乐观信念。 《红烛》的主体部分扣住红烛的“灰”与“泪”展开抒情,其中“灰”是红烛燃烧的最后产物,代表彻底的奉献;“泪”是燃烧的伴随物,象征过程中的艰难与焦虑。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我 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我又问: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不过我还是禁不住地要问。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家里还有什么人呢?” “娘,爹,弟弟妹妹,还有一个姑姑也住在我家里。” “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百合花》节选) 下列选项中,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通讯员对“我”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极为简短甚至是被动的回答,这展现了革命队伍中令行禁止的纪律性对其性格的塑造。 当通讯员详细地列出家里的亲人,并流露出对婚恋的羞涩时,读者会不自觉地将他与一个完整的、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联系起来。 “我”不仅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是故事的参与者,正是在与“我”的交流互动中,通讯员的形象才得以更丰满地呈现出来。 这段对话清晰地展现了“我”连贯的内在心理逻辑:从通讯员的年轻自然引出对其革命时长的询问;得知其参军是“自己跟来的”,从而本能地追问其家庭情况。 对下列诗句或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